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沿阵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1新时代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第12条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统计,截至xx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总量有45.56万人;高职“双师型”教师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存在着较大的双师师资缺口。我国经济建设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急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要探索有效途径,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实现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建成,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师素质能力显著提升,但是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相比,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尤其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意见》中指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切实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前往企业实践,建立行业能手与职业院校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大力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新时代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双师型”教师指明了方向。xx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师资12条》)从教师培养补充、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2条举措,针对目前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同时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明确路径的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数量要求。笔者认为,国家发展职业教育,首先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导向是非常正确和重要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推进作用。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必须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建设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国家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也推进了相关培养举措,但是仍存在着诸多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阻碍因素,使教师的双师素质、双能水平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2.1“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不统一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其后24年的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双师型”教师被大家所熟知,也有很多研究,但对于“双师型”教师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制的《高等教育学校(机构)统计报表》中,“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中级以上教师资格和行业能力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而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更多用双师双能型来定义“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具有高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获得其他系列的职称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在胜任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能够承担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的指导工作,往往是以“资格”“资历”作为评判标准,虽然这样的标准直观和简单,比较易于在认定时被掌握和实行,但是无疑将证书和能力划上了等号,事实上有证书并不意味着一定有能力,而且以往重科研轻实践能力的职称评价标准,也使得有些教师虽然拥有两个职称证书,但实践能力不一定能达到要求。厘清“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把握好“双师型”的内涵,对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认定、培养、考核非常重要。《方案》中对“双师型”教师,明确定义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扎实的理论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是这类教师的基本素养与要求。”《职教师资12条》中提出“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明晰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与素养要求。2.2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缺少规划高职院校普遍沿用传统高校的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培养缺少长远的职业规划。以往社会和教师自己对高职院校的定位认识有偏差,认为本科院校才是高校,高职院校低人一等,所以有些教师选择进高职院校或是基于院校所在的地域优势,或是学校安逸的环境,缺乏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没有认真学习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仅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偏重于理论研究,不愿研究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理念较为落后,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效果不佳。有些教师认为提升双师素质还不如多搞科研,可以看见直接的成效,而且现在学校加大科研奖励力度,也可以获得直接收益,相比实践教学要取得成绩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有些教师把学校作为过渡,通过科研积累晋升职称后寻求其他发展,等等。2.3“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单一目前,制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因中,师资来源单一是重要因素。由于高校人事招聘制度等原因,企业技能人才因学历、职称不高很难进入高校。目前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多数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大部分教师从高校到高校,有理论知识但缺乏专业技能,有些新入职教师连机床都不会开、灯泡都不敢换,更别说让他们去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了。而国外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要求实际工作经历,一般是3年以上,这是成为职教教师的前提条件,其次才是学历要求。以加拿大为例,要求5年及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不同层次的职校、不同的专业对学历要求不一样,可以是本科,也可以是研究生。师资来源单一也造成“双师型”教师结构的不合理,因此改变单一的师资来源,打破高校人才引进瓶颈,改善双师队伍结构,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2.4“双师型”教师培养举措不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首先要有制度上的保障,需要高职院校顶层设计,有全校一盘棋的概念,形成培养体系统筹推进各项举措,但是有的高职院校缺乏总体规划,单个措施在实施时没有支撑,达不到培养效果;有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师资队伍培养体系不完善、教师实践场地不足、产教融合深化程度不够”等问题,缺少双师培养的经费、场地和政策保障。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推出很多举措,但达不到实际效果。例如对教师提出参加企业实践的要求,组织教师到大中型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参加国培、省培项目接受双师能力提升培训,开展校企合作横向科研等,但是由于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教师自身的认识和惰性等原因往往愿意参加会议、培训,而不愿意进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另外,还有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高职院校关起门来肯定培养不出“双师型”教师,但在寻求校企合作时,又往往会出现学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教师培养,认为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于教师进企业有多方面的顾虑。因此,诸多因素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参与度不高,能力提升不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2.5“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除结构、来源、职业规划等制约因素之外,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也是影响“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原因。如有的高职院校学校层面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但二级学院层面没有根据学院和专业特点制定双师培养规划;学校对于学院(部)双师教师的比例有规定,每年向学院下达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指标任务,通过内涵质量责任考核与绩效挂钩,但是在学院层面却缺少对于获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有没有双师证书一个样,所以有的教师不愿意也不屑于申请“双师型”教师。对于教师五年内至少6个月参加社会实践的规定,没有落实举措;选派教师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担任高级访问工程师的工作,再三发动却响应者很少;教师参与专业实践和双师认定情况与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才项目申报等不挂钩,考核机制不完善和激励措施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利于双师素质提升。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3.1各方协同推进,进一步完善双师教师培养机制按照新时代国家提出的“双师型”教师素养的要求,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根据专业调整和专业群建设,优化双师双能教师结构。高职院校要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推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把握好教育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平衡,将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的能力要求,建立新教师见习和企业实践“双培养”制度。把“双师”要求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各类人才推荐申报条件,把双师素质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内涵质量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政行企校”协同推进双师培养的新体系,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主动作为,真正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将双师型教师培养作为国家大事、社会共识。3.2拓展引进渠道,进一步优化双师教师队伍结构3.2.1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管理制度《职教师资12条》提出“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考核制度”,从xx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外,基本不再从未具备有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保证了“双师型”教师的质量,改变目前录用人才重毕业学校、重科研能力的现状。开设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强调职业性(能做)、师范性(会教)和发展性(善学)“三性”统一,使职业师范专业学生具有实践教学技能。目前我国已有37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有49所高校招收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范生,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类别超过了150个,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水平工科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建设,向高职院校提供“双师型”师资。实行“双师型”教师聘任制,探索开展分级分类认定,针对工科、文科等不同学科,高、中、初等不同级别,分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明确考核管理细则,发挥不同双师的作用。3.2.2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除了“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是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补充主体外,吸纳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和引进特殊高技能人才,也是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才来源渠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和薪资收入均不具备相对优势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新教师的招聘工作,特别是诸如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等工科专业新教师的招聘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所以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打破高校人才引进中的制约瓶颈,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同招聘、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实施“校企联动双师队伍建设项目”,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之间互聘互用,让企业人员走上讲台传授技术技能,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满足企业实际需求;高职院校设置特聘岗位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省级及以上技术能手等,不断拓宽视野、广泛吸聚人才。3.3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搭建双师教师成长平台3.3.1加强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聚力推进专业改革、科技创新,聚焦国家建设战略重点领域,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专业对接产业需求,积极建设一批专兼结合的教科研创新团队,推动教学改革和科技转化。建立“刚柔并济”的人才吸纳机制
本文标题: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888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