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最新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最新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第一篇】一、说设计简说“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以儿童感兴趣的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开始,动态地呈现了在测量活动中问题的产生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观察、估计、读数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二、说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会量线段的长度。3.通过想象、估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4.通过活动,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三、说教学流程一、动手操作,提出问题1.情境引入:想给《数学》书包个封面,但不知道书本的宽度,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度吗?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一本书的宽,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啊?3.小结: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测出的结果和数据也就不一样,要使测出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就必须选择统一的标准。二、统一工具,认识直尺1.利用小立方体,认识1厘米2.观察直尺,找共同点(1)一条一条的线,有长有短→这就是“刻度线”(板书)(2)数字,0、1、2……→这就是“刻度”(3)尺上有cm→这是厘米的国际单位。三、观察操作,形成概念(一)认识1厘米参考资料,少熬夜!1.明确1厘米概念(1)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的长度。(2)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都是1厘米。2.找尺上的1厘米请你在尺上找到这个1厘米。你能跟老师一样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3.表达1厘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1厘米。(二)认识几厘米1.选择感兴趣的图说长度2.估计几厘米四、练习巩固,内化概念四、教学思考(一)感知——经历概念的发生概念引入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是概念学习的起点。因此在厘米的引入教学时,我利用给数学书量宽度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什么同样一本书,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这一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借此契机,组织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刻度线”、“刻度”和厘米的国际符号cm,并揭示课题“认识厘米”。(二)突破——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堂中我希望能在“静”与“动”的转化中掌握厘米的本质,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中加深厘米的理解,在“数”与“形”的结合中突破厘米表象认知,在“异”与“同”的对比中凸显概念本质。(三)升华——经历概念的应用在经历了概念的发生和形成后,还要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概念融会贯通到生活中、问题解决中,这样才能够让这些数学概念不再板着一张张严肃的科学面孔,让我们的课堂上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我设计了3个星级的题目,让学生在知识整合中寻求数学能力的形成,同时三个不同层次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第二篇】说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参考资料,少熬夜!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说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说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认识尺1、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教师投影一把尺子)请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参考资料,少熬夜!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二)认识厘米1.认识1厘米(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2.体验1厘米有多长。(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2)亲身体验: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三)用尺子量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2、动手测量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3、估计和测量(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那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画的时候注意什么呢?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第三篇】一、说教材。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参考资料,少熬夜!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二、说学法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三、说教法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四、说教具学具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五、说教学过程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首
本文标题: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06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