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 将相和的课件优秀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将相和的课件优秀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将相和的课件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将相和的课件【第一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参考资料,少熬夜!“瑟”和“缶”。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理解句子: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指导朗读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负荆请罪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为重。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参考资料,少熬夜!是:背。7、想象说话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设计:35、将相和(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教学效果反馈: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特点”的学法指导,因此,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读,如能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进行朗读、理解、体会,感悟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爱国之心。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较为熟悉,因此,让学生以“我非常喜欢(或敬佩)蔺相如(或廉颇)”为开头,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时,学生写得内容较为丰富,语言也较生动。将相和的课件【第二篇】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学会复述故事。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参考资料,少熬夜!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四、熟读课文五、质疑问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读课文。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参考资料,少熬夜!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xx,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1、指名朗读这一段。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教师适时点拨: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教师板书:“顾全大局”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参考资料,少熬夜!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教师点拨: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五、总结全文教师提问: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板书:言行品质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将相和的课件【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二)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教学过程设计: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感知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参考资料,少熬夜!三、理清层次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4、自学课文。5、交流自学情况。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参考资料,少熬夜!子上撞。”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本文标题:将相和的课件优秀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48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