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昆虫记读后感优秀4篇
好文档,供参考1/8昆虫记读后感优秀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昆虫记读后感优秀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昆虫记读后感900字高中【第一篇】孰真孰假,孰是孰非?——题记夏日的蝉鸣,枯燥而乏味,为炎热的夏天更添一分热度,直烧得人心头火四窜。我是讨厌蝉的,向来讨厌的,常常拿起家中晾衣的竹竿对蝉赶尽杀绝,或是带上父亲和兄长,在不那么炎热的傍晚,到林间捕蝉,捕到后放在盒子里,或是摇晃或是用手去戳,极尽残忍。后来会认点字了,就更讨厌,可不是么,“如果你夏季唱歌,冬季便去跳舞吧。”书中便是如此说的,它大肆赞扬蚂蚁的勤劳,贬低蝉的好逸恶劳和贪得无厌。上了初中便搬家了,新家周围少树,自然少蝉,身居高层,听不见蝉鸣,只有车辆的鸣笛声和喇叭声。一时间,竟无比地怀念,怀念那聒噪又贪婪的家伙。好文档,供参考2/8偶然路过一棵树,树下草丛中突然发出锐利的鸣叫,后劲不足似的转瞬即逝。被好奇心指引着,蹲下身扒开草丛,却被眼前景象吓得一抖——一只尚有半丝气息的蝉,嘶嘶哀鸣着,周围围了一群蚂蚁,它们井然有序地搬运着蝉的残骸。算不得有多血腥,毕竟只有肢干而并无血迹,但蝉的哀鸣却听得人心底一阵发凉,那是绝望的歌声,是哀乐。后来再去看时,蝉早已被蚂蚁肢解运走了。树还是原来的树,泥土还是原来的泥土,好像没什么不同,又好像什么都不同了,于是无奈地感慨一声,再走远,在长大些,便放弃了幼稚的动画,拾起纪录片,以上帝视角观看动物世界,也着实有趣。影响最深的一次约摸也只是讲蝉的那一集。它说,蝉在土下被掩埋数年之久,只为了几个月的真情演唱和自由地翱翔。大约也是在那时,对蝉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心态转变。这是蝉,真实的,鲜活的。它在地下阴暗的角落里被遗忘,然后在盛夏阳光的照耀下,毅然爬出地穴,在痛苦的蜕皮后于阳光之下晒干它的羽翅,骄矜地扑向蓝天,接着开始放声歌唱,嘹亮而真实。那是为了歌颂生命,为了歌颂爱情,歌颂阳光的火热和月光的清冷,歌颂日出的温暖和黄昏的幽寂。直到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当时老师说看出要好文档,供参考3/8做批注,那么我在蝉的篇章中所写的批注怕是最多的了。蝉,它骄傲又不自满,它歌唱,不论旁人如何猜忌,它大口喝它的琼浆玉露,也不管旁人腆着脸上前求一口水喝。人们说,蝉冻死于冬天的厚雪里,可最终,却是死在了乞求水喝的蚂蚁手上。它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唱着我们听不见的歌,回它们的洞穴里。人世又何尝不是如此?孰真孰假,孰是孰非?真相往往藏在腐烂的尸首背后,但在烈日的照耀下,尸骨会化为灰烬,唯真相永存。昆虫记的读后感800字【第二篇】你知道红蚂蚁会抢黑蚂蚁的卵吗?你知道有的昆虫会给自己做“衣服”吗?你知道螳螂会吃自己的丈夫吗?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告诉了我们这些有趣的知识。《昆虫记》给我们揭开了昆虫世界的奥秘:蝉在地下待四年才能钻出地面,、蟋蟀善于建窝,蜘蛛很会织网、捉虫子,螳螂用心理战术让对方害怕……这本书让我们身临其境一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昆虫世界的奇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一群黄蜂的愚笨。有一次,法布尔想看看能根据物理学和几何学制造蜂巢的黄蜂好文档,供参考4/8能否克服一点儿小困难,于是拿了一个玻璃罩盖在了洞穴的入口。我想,这么聪明的黄蜂一定能想出办法!可是,结果与我想的正好相反。第二天,那些在蜂巢过夜的黄蜂想出去觅食,于是朝着玻璃瓶里乱撞,像个无头苍蝇似的。我想:再完美的事物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黄蜂只会照本宣科,却不能随机应变,这点真令人遗憾。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关于红蚂蚁找回家的路的实验。法布尔先把他们走的路线洒上水,然后红蚂蚁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蚂蚁这么犹豫,能顺利回家吗?结果有一半儿蚂蚁原路返回,一半儿蚂蚁绕了半圈儿才回来。我想,红蚂蚁记忆力很强,可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们犹豫不决。法布尔给我们展现的昆虫世界有完美的一面,也有不完美的一面,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这样才能把控局面。我常想:我们能不能让蜜蜂聪明一些呢?能不能引导蜜蜂在地面上挖个隧道从玻璃罩出去呢?昆虫虽然有不完美的一面,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惊叹它们的创造力。人类从动物身上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人类通过蝙蝠发明了雷达,通过鸟儿发明了飞机,通过猪发明了防毒面具……人类也有两面性。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应该多学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好文档,供参考5/8《昆虫记》告诉我们,世界是不完美的,正是因为不完美,才使得它多姿多彩,充满乐趣。我愿意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不断完善自己,就像一个小小的昆虫一样,完整地走完生命的过程,同时要超越昆虫的本能,去领略生命的意义!昆虫记读后感700字高中【第三篇】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周我读的书依然是《昆虫记》,在我读的几章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章目标题旁边标着“精读”的章节,而是那寥寥几章中未标“精读”的一章——“黄蜂”。在这一章中,有一段内容让我记忆犹新。那便是作者用一个玻璃罩罩住了一个土壤之下的蜂窝。里边的黄蜂想从原来的出口出去,然而却只能四处碰壁,但是就算这样,它们也没有想过从别的地方挖出去,只是一味的想要撞开玻璃罩,仍然待在里边。累了之后回去一会儿,休息一下再继续撞开那难以逾越的屏障——玻璃罩。而在外边的黄蜂原本也是一样装玻璃罩,但是之后便从另一旁挖土而进。可是这些黄蜂进去之后再想出来,仍然只会撞那玻璃罩。显然,进去的黄蜂不仅没与同伴交流,更没有吸取经验。毫无疑问,最后落得灭亡的下场。好文档,供参考6/8很显然,这些黄蜂思想死板。虽然是因为它们等级较低,学习能力不强。但我也悟出了许多道理,尤其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当时,罗马帝国因为几位有为的大帝治理江山颇有成效而雄踞欧洲,许多人都想一睹帝国首都——罗马的壮美山河,故修了许多条通向罗马的公路。上述只是那一句古话的直译,意译则为“有许多办法解决困难”。俗话讲的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大家遇到困难之时不能像书中的黄蜂一样,只会墨守成规,死板了事,而是应该随机应变。好比你做数学或者理科大题,如果用一种方法解不开就没必要死磕到底,而是换一个方法,反之则得不偿失!其实我发现在生活之中,一种方法用到底,也不管是否适用的情况常有。例如网上新闻中将优等生的作业题量与难度给差生,造成无法完成作业的老师。难道提高成绩只有这一种方法吗?不止,而且这种方法也是有适用人群的。上述的老师这样下去也只是揠苗助长罢了,倒不如换法而行之。另外,其实一本书,不仅仅只有“精读”部分精彩,其它的,也照样有哲理,作者写出来自有其之道理。最后切记——“条条大通罗马”!好文档,供参考7/8昆虫记读后感800字【第四篇】《茶花女》是我读的又一本世界名著。很久以前就知道《茶花女》这本书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曾拜读,今儿有幸,终于得偿夙愿。《茶花女》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玛格丽特是一个穷人的女儿,为生活所迫,沦为妓女。最初,她的生活一直放荡不羁、糜烂颓废。可是阿尔芒的爱情改变了她,让她为爱情宁愿放弃自己奢华的生活,为爱情她甘于平淡。但她的美好愿望并未成真,最后,为了阿尔芒妹妹的幸福,她放弃了自己美满幸福的未来,不明真相的阿尔芒对她进行了无情的报复。最后,这位姑娘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茶花女》中最为感人的地方是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这爱情纯净如水、纯洁如雪,虽然发生在一个妓女身上,但它同任何伟大的爱情一样值得人讴歌、赞美。玛格丽特在身体上是妓女,在精神上是贞女,她比其他人更高贵、更高尚、更纯洁。正因为如此,她才为爱情宁愿改变自己,也为他人宁愿牺牲自己的爱情。玛格丽特真正明了爱情的真谛,那就是,牺牲、牺牲、再牺牲。《茶花女》中最为悲惨的地方就是玛格丽特的惨死。她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没有关怀,没有安慰,也没有金好文档,供参考8/8钱,只有一个孤单无力的女友,她孤零零的走了,心中虽然有阿尔芒,但阿尔芒不在眼前。书中最让人厌恶的是玛格丽特的陪伴,那个靠玛格丽特吃饭的女人,玛格丽特辉煌时她如影随形,玛格丽特贫困潦倒时她无影无踪,而且在玛格丽特死后还编派谎言,坑阿尔芒的钱。这个人是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金钱关系的表现,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会找到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绝不会绝迹。另外,本书中对阿尔芒感情细节上的一些描写也十分成功,一个陷入爱情中的男人的种种细腻感受使我们如同身受。阿尔芒是个纯洁的人,感情上也圣洁,但他不成熟,不懂得保护自己所爱的女人。事情发生后一味嫉妒,不择手段的报复,虽可理解,但过于偏狭。如果阿尔芒是另一种人,懂得成熟的处理问题,也许事情的结局不是这样。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写的非常高尚,虽然写妓女,但写得非常干净,也非常高尚,也许这就是世界名著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原因吧!
本文标题:昆虫记读后感优秀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56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