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产业发展的异质性对HR的新挑战
产业发展的异质性对HR的新挑战泉州师范学院余鲲鹏博士一、产业发展异质性的背景二、产业发展异质性的内涵及外延三、产业发展异质性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四、HR面临的挑战五、创新性人才的选择、培育与管理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韩国1.美国由研究型大学支撑的企业前沿技术创新能力从20世纪初期就开始表现出来,并贯穿美国制造业扩张的始终。2.美国在能源、环境、信息与通信、生物、制造、材料、交通运输、航天、自动化等技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领先原因灵活的联邦政府管理体制结构合理的科研体系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1.德国制造业企业在19世纪末期最先开创实验室这种研发组织形式,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能力。2.德国凭借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占据全球显著地位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具有的高技术水平,在工业制造方面一直处于欧洲领头羊的地位,是全球制造业中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1.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是促使其制造业实现后来居上的核心优势2.化学和钢铁产业在9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基本保持平稳态势,运输设备、一般机械呈波动增长态势,电气机械产业规模则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高峰的50%3.日本在精密零件和材料领域也保持了领先的国际竞争力1.韩国大财团的大规模、侵略性投资能力是其制造业赶超的首要原因2.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优势产品如半导体、汽车、海洋成套设备、手机等与这些发达工业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在于,经过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直到今天,学术界仍然不能清晰地指出,产出总量已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业,其核心能力的结构性特征到底是什么?中国生产的个人电脑占世界总产量的90%;空调产量占80%,太阳能电池占74%;移动电话占70%。中国拥有领先世界的8大创新产业(美媒):1.微支付2.电子商务3.快递服务4.在线投资产品5.便宜的智能手机6.高速铁路7.水电8.DNA测序中国缺乏优势的制度性原因包括:缺乏进行突破性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至今尚未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的培养和培训体系;不同于日本和德国,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高端制造能力几乎完全依赖于引进生产设备,这种基于交钥匙工程的设备引进使多数中国企业丧失了工艺技术创新的载体和能力;绝大多数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以运营效率改善为首要目标,强调分工和竞争成为组织结构安排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原则,因而多数企业缺乏基于协调和沟通的合作机制和文化。1987年,集资2万元人民币创业时年43岁单位辞退老婆离婚中国历来都不缺乏政治家、企业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算是一个。(田涛、吴春波《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评)任正非是一个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时代周刊》评)1948年生于贵州遵义一个偏僻山村42岁开始创业认识三个字丈夫早逝,独带两个孩子从不做广告,每年打假投入三千万68岁坐拥70亿,被称“中国最任性的女神”一瓶老干妈,一号店网站卖7.9元人民币,美国亚马逊卖3.9美元(人民币24元),在国外还登上奢侈品折扣网站Gilt,被誉为全球最顶级的辣酱。她的公司不上市、不贷款、不融资她说:“我是中国人,我不赚中国人的钱,我要把老干妈卖到外国去,赚外国人的钱。”她不识字、没有任何财务知识、不知现代企业为何物,却一直坚持自己纯粹和质朴的人生理念!二、产业发展异质性的内涵及外延具有不易模仿、不易扩散的核心技术能力制度安排与该国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相匹配与核心技术能力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具有路径依赖和独特能力所决定的异质性制度安排中的异质性成分构产业的组织能力,并与技术能力相互增强异质性核心技术能力匹配的制度能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是不可交易的,是不易从公开市场上交易获得的;核心的资源或能力往往不能买卖,只能由企业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来;企业在市场上有效竞争的必需资源,只能通过连续性的投资才能积累出来,即被内生地发展出来。三、产业发展异质性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独特的经验娴熟的技能良好的心智模式异质性创新知识的拥有者创新性人才1972年出生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1989年,高中二年级从延边第二中学退学2001年至2006年在北京新东方学校任教,担任GRE讲师2012年5月,罗永浩创办锤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办锤子手机smartartisanSmartisan创新性人才工匠型人才异质性人才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创造型人才: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创新型人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国外的有关文献中,并未发现与“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较宽泛,主要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至2001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美国哈佛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MIT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HR面临的挑战高校难招社会难找标准难断缺少或缺乏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教学模式和方法故步自封部分专业人才的专业和行业特色不明显将人才培养混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教学安排不合理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素质教育。据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几年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48个国家中我国“人才素质”排行第40位。无疑,在人才金字塔的基座上,我国创新型人才还相当匮乏。国内与国外的差异:序号国内观点国外观点1我国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概念只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型人格等外延较窄的概念2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3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差异很大,有的受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的影响较大,有的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较大,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缺乏支持其概念的理论基础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多是把当代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的产物国内与国外的共同点: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五、创新性人才的选择、培育与管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的人格协作精神主动实践01从无到有199从有到优100X从优到更优做学问功夫,基础越厚,越牢固,对今后的学习就越有利,越容易登高峰,攻尖端,得心应手地广用。————华罗庚创新性思维主要特征思维的多向性思维的辩证性思维的批判性“人格”在这里讲,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所谓创新人格即指这类人才在性格、气质、能力等诸方面有与众不同之处。具有创新人格的人,不仅思维活跃、脑子开窍、有理想、有抱负,不自暴自弃,不轻言放弃,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大量的事实表明:具有创新人格的人,他们能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这就是他们能够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想要成为创新人才,就要注意创新人格的培养,要有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吃螃蟹”的精神。协作精神就是团队精神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的每一项成就或成功,都是团结协作精神结出的硕果。主动实践则是一种自觉、积极的参与行为。主动实践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敬业奉献意识。主动实践是大胆去干,在干中增加知识、增长见识五干精神肯干能干善干恒干敢干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认为创新人才要有“五干”精神:创新人才的选拔可以结合“聚焦”战略不拘一格创新人才以人的创新潜质为前提,而目前人才选拔在客观上存在的按学历、按职称片面人才观已经成为阻碍创新人才发展的瓶颈。聚焦创新人才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打破影响创新人才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年代知识更新周期备注20世纪初30年20世纪上半叶15年20世纪末5—10年进入21世纪4年左右某些新兴产业如IT业知识更新仅1—2年:从人才成长的年龄规律看,通常人才在学习和创造的最佳年龄内取得成果的可能性最大,而在最佳年龄之外取得成果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人才的发展过程一般是沿着:才能萌发→才能发展→才能鼎盛→才能薄暮这样的轨迹发展的。一个人在中青年时代是创造力和精力最旺盛的“黄金期”,是最具创新精神的时期。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宙不守恒定律时分别是30岁和34岁。手段多样因材施用激发创新活力•考核方式多样•管理方式多样手段多样•博取英才•用其长处因材施用•创新活力•创造活力激发创新活力1、产业发展异质性的关键在创新性人才2、创新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3、创新性人才的选择要注重个性和综合素质,使用多种尺子,多种刻度4、创新性人才的培育力求持续学习和适时使用5、创新性人才的管理要多种手段、因材施用ThankYou谢谢祝大家事业有成,成佳业,业业兴旺!愿大家万事顺好,好人生,生生不息!泉州师范学院余鲲鹏
本文标题:产业发展的异质性对HR的新挑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8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