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父母的辛劳,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心,懂得要孝敬父母。2、在家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能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育。不让父母操心,做个好孩子。3、能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二、课前准备1、了解本班学生中关心孝敬父母的事例和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2、写有格言的投影片。三、教学过程(一)引出文章题目1、出示投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简介孟子,讨论讲解格言的含义,了解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指导理解“孝”字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地位。列举历史上以“孝”闻名的人物,理解“孝”是人类与身俱来的一种责任。2、出示文章题目:《孝女绳》(二)学文明理1、谈话,引导读文平时,我们的衣食住行,父母都会给我们安排得妥妥当当,我们只要专心读书就可以了。父母之爱是那么伟大,完全不求回报,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之中是多么幸福。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这种幸福呢?我们来读读《孝女绳》,看看小主人公李根的生活是怎样的。2、学生各自读文章3、读后讨论:(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李跟是个怎样的孩子?她为什么能这样做?(3)与李根相比,你做得怎样?你应该向李根学习什么?(4)如果李根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引导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4、明理: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参考资料,少熬夜!5、小结:文中李根的爸爸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有李根那样的孝顺女儿,李根就是他的生活支柱。李根是不幸的,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她又是那样坚强、勇敢。她不仅照顾好父亲,还保持了优异的成绩,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三)深化导行1、说一说(1)你在家里是怎样孝敬父母的?(2)以后打算怎样孝敬父母长辈?(3)当你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去帮助他们?2、联系实际,见行动爸爸妈妈的生日到了,你怎样为他们庆祝?(四)总结通过这节课,同学们都懂得了要关心、孝敬父母,老师希望大家能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关心、热爱之情。(五)课外延伸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爱我们的祖国。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课前准备:课件、课文录音带、歌曲碟。教学过程:一、抓住字眼谈话导入。导入新课: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话题,学习第二单元第参考资料,少熬夜!一课《妈妈的爱》,补充板书,并齐读课题。(评价: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得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认字,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一)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二)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评价:通过朗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1.学习第一节。(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参考资料,少熬夜!的感情。(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几节。(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3.学习第四节略。4.学习第五小节。(1)小组讨论学习:体会妈妈教育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要从小爱我们的祖国。(2)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三)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做错事了,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的爱更是亲切的教诲。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并利用写小诗、写亲情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六、作业1.写1篇亲情日记,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2.利用这次教育机会,召开家长亲情会,并请孩子在家长会上把自己写的小诗读给妈妈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参考资料,少熬夜!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2、理解父母之爱3、引导学生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4、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给予爱,爱别人,更好地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品味父爱、母爱教学难点:理解爱,真正成为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人”教学方法: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完成表格,整体感知文章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了解“爱的能力”发展的过程三、感悟母爱在16段中,找出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感悟母爱的特点四、研品父爱从67段中,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1、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2、父爱有哪些消极面和积极面?学生活动: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如何理解父爱的消极面?2、从父爱的积极面来思考,你对父爱的“严厉”有什么新的认识?(机动:此环节可作为作业,“升华爱”)五、探讨成熟之爱1、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2、如何理解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六、小结:得到爱,学会爱,好好爱板书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母爱父爱无私成熟责任宽容付出善良理智孩子爱参考资料,少熬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二、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三、情感目标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教学重点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教学步骤一、导入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教师引导:本质是爱。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参考资料,少熬夜!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本文标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083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