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3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3篇【导读】这篇文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3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1后面为你推荐更多《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1、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2、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4、朗读课文。课文第二段写黄河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中国地图;小黑板。第一课时一、启1.用电教手段出示有关黄河的画面,配乐,导言揭示课题:在我国广褒的国土上,一条条河流日益奔流着,从不停歇,它们为大自然弹奏着万物生机的交响曲,慷慨无私地哺育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学习1篇关于黄河的文章。教师板书课题后学生述说课题。2、学习本课要达到什么目的?请大家学习“学习要求”。3.学生自读自学程序与方法,讨论安排学时。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三学生按平常整体理解课文的程序与方法自学,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教师巡视、辅导。三、知一1.指导学生重点述说生词学习情况,教师加以点拨。2.学生述说分段情况,说明理由,教师加以点拔。(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概括他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第二段是2、3自然段,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第三段是第4--6自然段,讲黄河变化的原因;第四段是第7自然段,介绍设计治理黄河方案)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四1.教师提示学法:①先读课题,找出课题中的一个重点词。②读课文,了解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弄清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及其关系,读课文,说说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③完成旁批中的问题。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五、知二1.学生读第一段后述说。(“表现”的意思是所做的事情。“摇篮”在课文里的意思是发源地。从20xx年、2oo年,15oo多次,26次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黄河给两岸的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是深重的。)教师点拨:这一段用数字说明了黄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我们在说明一种事物时也要经常运用列数字法,把事物说具体。这样,使文章很有说服力。六、结七、作业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想一想,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课时一、复习听写词语;指名背诵第九课。二、继续学习课文。1、学生读第二段后述说。第二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把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应该这样写: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通过联系上下文,从上述几个数字可看出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通过联系下文的五自然段也可以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从第三自然中的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表明,黄河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2、“不禁”的意思是“抑制不住,禁不住”,在课文里表现出作者的强烈情感。3.学生读第三段后述说。这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黄河造成灾难的直接原因是堤坝决口或改道。深层原因是黄河含沙量大,从68倍、16亿吨、12亿吨、4亿吨等可看出。造成堤坝决口的原因是:①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②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从4000吨、550万亩知道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从最后两句中的几个“越”字可看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教师点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从课题人手紧紧抓住“变化”这个词,弄清了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这恰恰又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我们把这种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叫课题人手,找准题眼,围绕题眼展开阅读法。4.学生读第四段后述说,通过读这一段,知道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有四点:一是坚持林、牧为主的经营方向;二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三是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四是大量修建水利设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觉得应该自觉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教师点拨:1997年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工程顺利截流,它翻开了治黄史上的新篇章。有条件的可以放有关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的录像资料。三、练知1.完成课后习题,学生自做,教师辅导。2.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检。第二题:比喻,拟人第三题:随心所欲(想要、希望)不折不扣(折扣)叫苦不迭(屡次)土地肥沃(肥)生息繁衍(繁殖)忧患(忧虑)频繁(多)第四题:①(只有)把泥沙管住,不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才)能把黄河治理好。②(因为)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显著下降,(所以)农作物大量减产。四、结1.学生自说本课学习所得,教师加以评价肯定。2.表扬先进,指出努力方向。《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共3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搜索更多其他《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范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2一、教学目的: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4、有感情朗读课文。二、课前准备: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三、教学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学习“预习”部分。同学们,你们见过黄河吗?在你的眼中,黄河是怎么样的?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二、提示课题。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2、解题。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第一段:讲近20xx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中华民族的摇篮)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六、课堂作业。1、抄写新词。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3(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读写要求。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一、筛选、下载资料;二、整理、编辑资料;三、完成并存盘;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教学设计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1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当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1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本文标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01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