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编教案(3篇)
好文供参考!1/17《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编教案(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编教案(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教学设想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好文供参考!2/17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教学媒体PPT教学方法发问与质疑式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好文供参考!3/17(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论证: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好文供参考!4/17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课堂实施: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好文供参考!5/17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四、延伸拓展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600字左右的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好文供参考!6/17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学习目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二、自学过程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生字。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huǎng)(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好文供参考!7/17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好文供参考!8/17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二、自学过程:(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好文供参考!9/17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好文供参考!10/17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二、当堂训练:联系实际,体验反思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明确: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好文供参考!11/17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4、感受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做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1、学习探究学习方法。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而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却往往抵不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从丁肇中的文章中寻求一下答案吧。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事先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或展示人物图片)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3、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标一。并标注有疑问的语句或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好文供参考!12/17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谈作者的见解以及自己的看法。二、深入阅读1、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疑。(分小组讨论解疑时,学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资料,查询答案)2、汇总、概括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在全班讨论。突出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要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填写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XX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好文供参考!13/17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注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联习一,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⑵联系自己反思自我。⑶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三、拓展迁移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4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⑴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⑵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⑶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⑷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及步骤:确定主题──查询资料──概括结论──交流评价)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做探究学习,并将各小好文供参考!14/17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注:学生做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⑵帮助
本文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编教案(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09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