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社会福利观点下之女性公民身分探讨以移入台湾之东南亚
1社會福利觀點下之女性公民身分探討:以移入台灣之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為例楊青芬*鍾巶玲**《摘要》全球化趨勢不僅打破國與國之間的藩籬,更將各國之間距離拉近;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促使人口流動往來更加頻繁。然而,自由市場的運作雖然帶來許多經貿上的發展,但也加速階層意識逐漸明顯,許多社會問題浮上臺面,這股趨勢也擴及到婚姻市場上。在台灣,由於女性自主意識提高,不婚率也逐漸攀升,促使台灣男性在結婚對象上無法再如以往,以台灣籍甚至省籍、族群情結作為考慮結婚的主要條件,進而轉向其他國家之婚配對象。但是對於這些來自於經濟地位相較下處於弱勢之東南亞國家的跨國婚姻(multinationalmarriage)移民者,在台灣多半沒有自主的權利及空間,她們的身分地位無法與台灣的人民並駕齊驅,公民身分(citizenship)的價值更顯消弱。本文旨在對婚姻移民女性(MarriageMigrationofFemales)的觀察與分析,透過官方報告,媒體報導,相關文獻研究,探討其目前在台灣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以及在福利上有何需求,而政府單位及民間組織能提供哪些協助呢?就其實際需求面向及打造平等的目標,試圖提出需求上之建議,期能作為台灣社會融合思維的移民政策與新移民女性(newfemaleimmigrants)公民社會平等權利實現之參考。關鍵字(keywords):跨國婚姻(multinationalmarriage)、婚姻移民女性(MarriageMigrationofFemales)新移民女性(newfemaleimmigrants)、公民身分(citizenship)*楊青芬,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班學生,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07)5252000轉5511~5513,m966010002@student.nsysu.edu.tw。**鍾巶玲,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班學生,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07)5252000轉5511~5513,keybabaco@hotmail.com。2壹、研究背景自由運作的市場機制不僅在於經濟體系方面呈現,現在更擴及到婚姻關係的來源。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唐文慧、王宏仁,2004)談到由自由經濟原則決定市場上的運作,也提及市場上的供給需求面會在此自由運作之下得到最適當的調適;這樣的決定法則也出現在移民市場上,在這研究主題上我們看到了婚姻移民的選擇也以一國之經濟環境之要素作為考量之一,當然,更以男方婚配對象之經濟條件作為基礎要素之先。基於上述,婚姻移民市場上以經濟條件作為首要基礎,選擇婚配對象上會選擇條件好的,這是自由市場上,也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運作法則。女性自主意識的抬高,經濟上的獨立,使得台灣逐漸跳脫傳統父權社會的框架,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了不婚的單身生活,加上縱使結婚者生育率亦不高,使得台灣男性越來越難找到結婚的伴侶。當台灣的女性在婚姻市場上逐漸退席這些在台灣的婚姻市場上失利的男性進而把目標轉向其他國家,其中以東南亞地區國家佔最大比例。台灣目前來自東南亞國家之大部分的跨國婚姻當中,透過民間仲介機構的協助之下,這些台灣男子開始在東南亞地區找尋結婚對象。而這些婚姻移民者當中大部分多以金錢條件作為是否願意與這些台灣男子結婚,進而形成金錢婚姻,而非感情婚姻的觀念。根據王永慈(2005)研究發現,跨國婚姻家庭有1.5%是屬於官方的低收入戶,此外,外配的年紀也較台籍配偶年輕,但這些配偶們大多無工作。張書銘(2001)如此形容跨國婚姻關係,『一位身穿西裝的老先生來越南娶新娘,由媒人帶著來到新娘的家中,新娘的母親跟媒婆說新郎怎麼這麼老,新娘一直在旁哭泣,老先生拿出了錢一副有錢大爺的樣……...』。從上述研究發現,跨國婚姻家庭在社會上顯屬較弱勢階層,且在男女雙方年齡上、甚至相貌上的不成比例,基此也造成社會對於娶外籍配偶之家庭給予較低的社會觀感。蔡崇隆(2003)也指出,由許多3案例得知,跨國婚姻仲介將人商品化處裡,賺取利潤,壓榨了移民新娘的尊嚴,因此婚姻關係很容易受到金錢的價值觀所影響,而偏偏改善娘家經濟也是外籍配偶們的主要動機;此外因為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所產生的誤解,將導致暴力的發生,所以在男尊女卑以及彼此地位不平等的家庭裡,只要夫妻發生衝突,外籍配偶大多是受到傷害的。由上述得知,大部分跨國婚姻關係的首要基礎會建立在金錢之上,也因為此婚姻關係在短期間匆促成立,所以不被認為與一般婚姻關係建立在情感之上的相同價值觀。又雖台灣女性自主意識抬高,但仍存有部分父權社會特質,若跨國婚姻關係發生在存有強烈父權特質的家庭中,外籍配偶更顯得沒有地位;更甚,發生婚姻暴力。因此,不管是跨國婚姻之家庭經濟結構、男女雙方年齡相貌上、婚姻關係的建立基礎、乃至往後婚姻關係的維繫等發展因素來看,確實是導致整體社會對於跨國婚姻關係的觀感產生偏低的價值評價。部分的跨國婚姻,婚後這些婚姻移民女性們會依附在家庭底下,從事家務工作,或因即使欲在外求職亦常遭到很多的侷限,與台灣女性相較之下較無自主權力,更甚者還遭遇家庭暴力(domesticviolence),使得這些婚姻移民者在社會上趨於弱勢一方。基此,本文希望藉由社會福利的觀點來探討這些新移民女性來台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及困境,以了解她們在社會福利上的公民權需求為何?政府相關單位與社會福利團體給予什麼樣的協助?以正視這些新移民女性們該有的公民的社會權(socialrights)1(StephenCastles&AlastairDavidson2000)。1公民的社會權包括工作權;機會平等(包含教育、勞動市場等等方面);在失業或者無法工作時的健康照顧,社會福利及社會服務;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4貳、婚姻移民女性福利供給之理論回顧一、社會福利(SocialWelfare)的定義社會福利的目標是促進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滿足社會、經濟、健康與休閒的需求。社會福利企圖使社會中各種年齡層的人,且不論貧富都能增強社會性功能的運作(socialfunctioning)。特別是當社會中的其他制度,如市場經濟與家庭無法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時,則更需要有社會福利服務(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1998)。最早是出現於1941年的大西洋憲章及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意思是指透過社會的集體行動或措施,使部分人民的困難獲得解決,生活得到滿足與快樂。可以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定義:一、積極的社會福利也就是所謂的全民福利,是將社會福利列為制度之一,保證全民的福祉。二、消極的也就是選擇性殘補式,就是當社會上有人遭遇到不幸或是結構性的失能時,所採用的補救性措施。總括而言,社會福利不只是透過一些團體的行為或是手段措施,來解決部分特定的人民的困境獲得解決,讓他們的生活有所滿足;也可以說滿足全體人民生活上各個層面的需求(陳月娥,2002)。江亮演、洪德旋、林顯宗、孫碧霞(1999)等學者對於社會福利的意義,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定義:廣義的社會福利認為社會福利是關係歷史、現實性的社會福利政策與實務活動措施,也就是與國民生活有所關連的一切政策與措施。涵蓋著意識形態與實際服務兩層面,前者指社會福利的觀念,後者指社會福利服務內容。而狹義的社會福利則指涉,社會福利的對象不包括一般國民,只限於特定的社會弱者、落伍者,也就是社會福利照顧服務的對象只限特定事故的弱勢團體或不幸的國民而已。先進國家對弱勢者採取國家責任,不但對其照顧最低生活,也對不景氣而失業者給予照顧,並把社會福利看做是國民的權利,是國家的義務。表:眾學者對於社會福利(SocialWelfare)的定義:5社會工作辭典,2002社會福利是指協助個人與社會環境之相互適應,使獲得生活健康為目的之有組織的活動。林國慶、蕭新煌,2000社會福利是透過組織化的集體活動,用來協助及保障社群中的個人獲得適當的生活需求的滿足,增進個人或家庭應付社會事故(如疾病、死亡、失業及老年)的能力,並使能夠過著符合社群普行標準的文明狀態的生活。蔡漢賢,2003社會福利意指政府與民間以有組織、有系統的作為,協助個人或團體改進自身狀況與整體生活以呼應社區水準稱之。它可以質化,有可以量算。傳統的壽、富、康健、攸好德、老終命是質化的解釋;用指標數據說明優劣狀況是量算,至於他的廣狹精粗,可隨國力而有維持、滿足、提升生活不同層次標準。Barker,1987社會福利是國家為滿足國民的社會、經濟、教育及健康之需要而建立的一種社會制度,其內涵包括提供福利方案、社會津貼以及社會服務。Wickenden,1965社會福利包括社會福利法規、社會福利方案、現金津貼及社會服務,其目的在滿足全體國民之社會需求,以及改進整體社會的秩序。6Mishra,1981使人類需要(humanneeds)得以滿足的社會安排或結構模式。資料來源:蔡漢賢、李明政(2004)而社會福利又有以下分類(陳月娥,2002):(一)Wilensky分法:1.殘補式-補救性為主。2.制度式-扮演常態性功能,以預防為主。(二)Titmuss分法:1.殘補模式-補救性為主。2.工業成就表現模式-以工作表現與生產力來決定福利給付。3.制度再分配模式-與經濟制度都是基本功能,以滿足國民需求為主要。(三)Johns分法:1.全民性(普及式)-具國民資格都有權享受福利。2.選擇性(篩選式)經過資產調查後,資格符合者才能享有福利。綜合上述各家定意及說法,社會福利的主要精神在於協助社會中處於較弱勢地位者,給予最低生活上的協助支持,而並非意指全體國民均為社會福利的接受者。本研究當中的新移民女性,由於因為婚姻關係來台生活,且部分移民者在語言知識等各方面較為生疏且弱勢,因此國家政府以及社會應該給予協助及支持,已使其能夠儘早融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因此而給予適當的社會福利協助。二、凱因斯學派、費邊社會主義之福利理論凱因斯主義者認為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中存在著不穩定性,必須依靠政府對市場的介入,方能改變供給與需求之間可能存在的不平衡關係。凱因斯主義者認為,市場的不景氣與失業現象屬於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透過政府在資本市場的借貸和公共建設上的投入,將有助於經濟景氣的維持和就業機會的創造,從而減低失業率的產生(黃志隆、張世雄,2005)。但凱因斯學派更認為政府不僅不要干預自由經濟活動,對於人民生活也要加以保障(唐文慧、王宏仁,2004)。將這樣的觀點用在婚姻移民情況上,移民婚姻市場的機制,國家是不應該多加干預的,如此才真正是維護自由的真諦。但是,當這些婚姻移民者從其母國婚7到他國生活,生活上會面臨許多的頻景與問題,相較之下成為需要更多照顧關懷的一群,國家必須即時跳出,以照顧、保障這些人的權益及生活。費邊社會主義的核心概念是自由、平等與同胞愛,也強調民主參與和人道主義,尤其「平等」的價值理念更是重要;認為社會上的弱勢者,不是由於他們不努力或自願的,而是社會結構性而導致,國家就必須適時地用一些政策手段來改善這種不公平的情況(唐文慧、王宏仁,2004)。這點與凱因斯的想法雷同,都認為國家是促進全民福祉的重要角色,他們都主張國家必須在適當的時機介入。也就是說,用費邊的觀點來看新移民女性,其實她們不是因為個人因素造成社會上的不公現象,而是環境與社會結構下的結果。基於「平等」與「人道主義」的核心理念,國家必須適當利用福利政策去加以消弭這種不平等的現象並且加強整合社會。費邊社會主義者在「費邊論文集」裡談到,費邊社不強調某一階級,而是呼籲各階層不分男女的所有公民,發現缺失共同改進。對當時積極倡議費邊社會主義的費邊社貢獻裡,提出急進計劃,當中改革貧民管理措施;對老人、有病者和一般人分別管理,目的在於沒有悔辱性的對待老人、疾病者、暫時失業者的照顧;而對於身體健壯者給予技藝謀生訓練,並賦予救濟工作,可以屏除投機者的依賴(姚蘊慧,2003)。從以上述的費邊主義論述中更加確定費邊派對於福利上的觀點亦是持不分階級上的平等,但對於社會上的弱勢者更基於必須使其在立足點上平等。姑且不論來台的婚姻移民女性們是否再經濟上或者身體上的弱勢,基於面臨不同環境上的適應必定會存有很大的困境在,國家社會基於照顧人民的職責予以生活上之各種保護;基此,政府乃至於民間
本文标题:社会福利观点下之女性公民身分探讨以移入台湾之东南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2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