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鹏13667911037Zhangpeng_5057@163.com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就是如何使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源(包括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各个部门或不同的个体之间的配置或分配达到最优,即福利经济学主要是在探讨:如何使要素投入在企业之间达到最适度配置(optimalallocation),使产品在消费者之间达到最适度分配(optimaldistribution)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最适度,是指要社会福利最大化。一.福利、效率和公平庇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基础,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效用和满足。莱夫特威奇则把“福利”定义为“组成一个经济社会的人们的幸福状态。但从经济涵义上来说,只有那部分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计量的福利才称的上“经济福利”,而只有“经济福利”才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本处福利是指,在经济社会中对经济主体有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如何判断一项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实施是好还是坏,或如何判别一项变革是一种改进或是相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多分歧。对这类问题有四个不同的判别标准:第一种是帕累托改善的标准,即一项变革如果它不使任何人受损而使一些人获益,那就是一种改进。然而,在现实中,这条标准是受到严重的限制的。第二种是卡尔多改善的标准,即从变革获益的人们看待他们所得的利益,比从变革受损的人们看待他们所受的损失,用货币价值来衡量,评价要高些,那么这一变革就是一种改进。第三种是席托夫斯基提出的,是针对卡尔多标准而言的。卡阿多标准虽然表明一项变革是一种改进,但是它又会表明,在变革之后回到变革以前原来状态的一项变动也是一件好事。比如,卡尔多标准可能表明增收一项课税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增收了这项课税之后,卡尔多标准可能又认为减收这项课税到从前的水平也是一件好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席托夫斯基建议只有当我们把从原点到新点的变动看作是一种改进,而把从新点到原点的变动看作不是一种改进时,一项变革才算得上是一种改进时,一项变革才算得是一种改进。第四种是判别标准是柏格森提出的,建立在一种明确的“社会福利函数”之上的。他认为,只有组成了一系列“明确的价值判断”,并把它们结合到“社会福利函数”中去,判别标准问题才能解决。社会福利函数是由柏格森最先提出,而后萨缪尔逊,阿罗等人进行了不断补充和进一步的阐述。社会福利函数建立在个人的偏好基础上之上,但是又不同于个人偏好函数。因为个人偏好函数具有若干良好的特性,比如完备性,传递性等等。然而,基于个人偏好的社会福利函数就可能不再具有这样的性质了。不同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消费者A消费者B消费者CXYZYZXZXY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偏好x胜于y,偏好y胜于z,并且同时大多数人偏好z胜于x。因此,通过多数投票加总消费者偏好是行不通的。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ImpossibilityTheorem)指出,通过反映社会中所有个体的偏好而进行的民主投票是不能产生社会福利函数的。阿罗认为,任何建立在个人偏好基础上的公众决策机制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1)集体理性:即如果所有个人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传递性和自反性,则任何决策机制所导出的集体偏好也必须具备这些特性。(2)无限制性:公众决策机制不得排斥任何形式的个人偏好,只要该偏好具备完备性、传递性和自反性。(3)帕累托较优性: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方案A比方案B优越,那么集体偏好也必须认为A比B优越。(4)偏好独立性:集体偏好对A和B之间的排名只取决于人们对这两选择之间的排名,而跟人们对其他选择的排名无关。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出,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公众决策必然是一个独裁决策,即以一个人的偏好顺序代替所有的社会偏好顺序,而这是与也建立在个人偏好基础上的公众决策机制是相违背的。因此说,满足上述四项条件的公众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这一定理是由诺贝尔奖得主阿罗在五十年代出的一本叫做《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的。假设x是资源的两种配置形式,社会福利函数是指各消费者个人效用函数的函数,可以用来表示,其中ui(x)表示资源配置形式x给消费者i的效用,而W表示资源配置x对整个社会带来的效用。最大效用可能性曲线是指连接效用曲线上的所有满足生产与交易一般均衡条件的点。它表明重新改变生产与交易的过程,如果使一部分人的状况变好的话,那么一定会使另一部分人的状况变坏。))(,),(),((21xuxuxuWn最大效用可能性曲线:E点为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点。如果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另取一点,则经过同样的过程又可以得到曲线UNUN,同样,H点也为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点。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类似的很多点,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曲线GEHG。它向下倾斜,以表示从A至B进行收入再分配将降低A的效用而提高B的效用。处在效用可能线上的点体现着配置或帕累托效率根据帕累托有效配置原理,使某些人境况改善,而同时不致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办法在这条线上是不存在的。构造了社会无差异曲线W1,W2,W3。离开原点越远,说明效用越高。无差异曲线和最大效用曲线的切点为E,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均衡点,同时很显然,这一点也是帕累托最优均衡点。二.福利经济学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第一定理保证了竞争市场可以使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即一组竞争市场所达到的均衡分配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价格有效率的协调经济活动,从而配置有限的稀缺资源。成立的前提:1.充分竞争2.没有信息不对称3.没有外部性4.无交易成本和规模经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从适当的初始配置出发,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第二定理表明市场经济可以实现反映社会意愿的任何一个帕累托最有配置。这在政策方面的启示实际上是要求政府不必用干预市场的方法来达到政策目的,而可以通过再分配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任何我们所希望的社会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给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权结构,而且通过市场达到。市场受到政府的干预就会导致价格的扭曲而改变了实际决策行为,造成效率损失。三、外部性如果某人或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危害或利益,而该个体又没有为这一后果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则这种危害或利益就被称为外部经济,也就外部性。收到的危害叫做负的外部性,得到的利益叫做正的外部性。造纸厂的污染导致MC变为MSC,因此最优的均衡不是(Qc,Pc),而是(Q*,P*).在有负外部性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将导致生产或消费的过度。1,假设法律上或者任何规章上都没有规定污染是不对的,那么造纸厂就有权进行污染。进一步,我们假设农民和造纸厂谈判不需要任何成本。则农民们就可以付一些费给造纸厂,让它来减少污染。由于造纸厂的产量由Qc变成Q*,增加的社会成本等于A+B+C的面积。这就是农民对多付给造纸厂的费用。实际上幸运的是,造纸厂却不需要那么多。因为从Q*到Qc造纸厂增加的生产者剩余为A的面积。因此,只要付费超过A,造纸厂就可能接受条件。2,假设消费者很有效的组织起来,他们将要求造纸厂增加产量到Qc,因为这样消费者可以获得消费者剩余B。这样,假设B大于A,消费者可以为此付费给厂商B,只要厂商将产量增加到Qc。因此,农民的付费就必须超过B,才能使得厂商降低产量。只要谈判的成本一直都是足够低的话,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3,科斯定理是说如果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则在有外部效应的市场上,交易双方总能通过协商达到某一帕累托最优配置,而这与最初的产权划归哪一方没有关系。在本例中,若交易成本为零,则不论产权划归给谁,最后的产量都将是Q*。假定,农民的农田是受到保护的,即不允许随意受到污染,那么造纸厂将会向农民们付费,按照给农民造成的成本付费,这样最后厂商的成本线变成了MSC,均衡点为Q*。4,虽然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不论产权归谁所有,总是能达到社会产出的效率点,但是当产权不同时,财富的分配是不同的。假设造纸厂有权污染,他们就会收到农民的付费,因此他们的财富增加。但是,如果农民有权拒绝被污染的话,那么农民将收到厂商的付费,这样农民的财富增加。因此,在无交易费用的经济中,改变产权仅仅是改变财富的分配,而对于最终的社会产量是没有影响的。四、庇古税解决外部性还可以通过政府征税或发放补贴的办法来解决。基本的思想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庇古在他的《福利经济学》中讨论过的对污染征收庇古税的思想。通过适当的增税或补偿使得总产量达到社会最优产量。以解决负外部性为例:假设政府可以计算出社会成本,则征收税率r=MSC-MC,即是厂商的产量减少到Q*。在增收庇古税之前,造纸厂产量为Qc,庇古税使得供给曲线向上平行移动个单位。此时,市场的供给曲线就是S+。这时市场达到均衡点Q*。因此,增收庇古税解决了外部性带来的非效率问题。庇古税可以产生有效率的结果,但是,如果个体交易能够完成同样的结果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非要政府来制定税收的政策了。科斯定理说明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则实现这种有效率的结果其实并不需要政府的参与,而政府的主要角色是在决定产权是如何界定的也就是财富的是如何划分的,而它没有必要参与厂商的产出过程。可是,实际中交易成本通常是很高的,进行谈判通常是非常昂贵的,以至于是不可能的,因此由政府来使用税收或者补贴的手段来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是通常是有效率的。但是,由于经济是不断动态发展的,因此这种方法也最好要慎重才行。因为,刚规定的税率或者补贴方法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马上就不合适了。五、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一种商品具有非排斥性和非争夺性。非争夺性是指一个消费者对它的消费不能同时拒绝其他人对它的消费,一旦提供了这种商品,其他人就可以没有成本的同样进行消费。非排斥性是指,任何一个消费者也不能拒绝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比如说国防、法院、警察机构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公共产品。严格的说,只有同时具备了非争夺性和非排斥性两种特征才是真正的公共产品。两者只满足其一时被称为准公共品。两者都不满足成为私人品。实际上:如果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的话,则提供量就要小于前面的最优供给量。原因是:首先由于公共物品是非争夺性的,因此每一个消费者都想免费使用这种产品,想免费搭车。所谓的免费搭车问题就是说,既然不付费也能享用到这种产品,那么就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此而付费。因为,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不支付费用并不影响生产这种公共产品,由于很多人都会这样做,因此结果是提供的公共产品要少于最优的数量。但是,如果这个团体变得非常大,比如说达到一个国家,那么就可以由政府通过征税提供公共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国防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即使是政府参与其中也未必能够提供最优的数量。因为,政府很难知道所有消费者的偏好,即他们的需求曲线是未知的。因此政府无法准确的计算总的需求曲线以确定最优的提供量。六市场失灵完全竞争的市场是非常理想的市场,有效率并且能够使得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但是,实际上这都是事先假设了很多的前提。如果没有了这些前提,完全竞争的状况是不一定满足的。这时市场难以发挥作用进行资源的配置,这称作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如下:1.由于垄断的存在,价格将大于边际成本。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是等于边际成本。由于垄断的存在,使得产量小于最优的产量。这时要通过价格以外的手段来解决效率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的介入,比如制定一些反垄断的法规,征税必要的税收等等,使得扭曲的资源配置得到一些改善。2.不对称信息的存在会使经济产生无效率。因为可能消费者并不知道某种商品的真正价格是多少,他们购买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就不会再等于商品价格的比。比如,医生对于病人病情的了解要比病人清楚,这时如果不考虑别的因素,医生对于它的服务的就可能收高费。因此,非对称信息就出现了与垄断相类似的问题,如果消费者对于不知道另外的替代产品的价格,这是就又出现了在垄断中的负斜率的需求曲线。则厂
本文标题:第九讲福利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3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