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国管理思想史【参考4篇】
中国管理思想史【参考4篇】【导读】这篇文档“中国管理思想史【参考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第一篇】《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历史在无情的轮回,我们又在重演谁的谁?《中国思想史》,作者:韦政通,台湾人,著于上世纪70年代末。恰逢文革结束,我们这边的知识分子,死的死、残的残,大多心灰意冷,不愿再著书立说。文革造成了文化的严重脱节和思想的禁锢,这不仅是当时社会和文人的灾难,更是今后文化的一种悲哀和无奈;而那边却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演绎到极致,一步步走向辉煌的顶端,这不能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诚如作者所说,写一部思想史,无论是对知识和意志,还是对体能都是一次严厉的考验。起跑后,我们无法知道何时到达终点,心里些许仍存有半途而废的恐惧,但作者坚持下来了,前后20多年,千辛万苦,终成巨著。抛开书的内容和思想,它本身就是一次令人生畏的征程。在大学能读一读这样的书,真是好事,每读一次,心灵便会多接受一次洗礼,人生的思考便会更深一层。纵观《中国思想史》,我最欣赏的时代还是先秦的诸子百家,那个时候思想的束缚很少,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创立自己的学派,虽有相互攻击之意,但整体呈并存之态,特殊的历史背景,兼容了所有的思想。那时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可惜太久远了,远得来那一捆捆写满人生哲理与治国大略的竹简早已被蛀虫噬空,只剩下一群墨守前言的“学者”,在政治的舞台上断章取义,思想成了他们的统治工具。辉煌之后何时再辉煌?我知道不是现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史的必然,车轮碾过,只留下两行印记。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孔子绝对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自汉以来,儒学一直是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孔子被冠以圣人的名号。我们敬他、拜他、学他,用他的思想定位人生,用他的礼仪约束人生,用他的言行激励人生。他举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旗,指引中国——这个天朝圣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步步前行,他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图腾,成了中华文化的代表。然而,近代中国在遭遇到耻辱之后,却将他推向万恶的深渊:有了他,我们没有民主;有了他,我们没有科学。他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始作俑者!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思潮的开端,却以全面反对孔子这样极端的方式出现,不能不让人惊愕。可能是强烈的自尊心和长期的耻辱感,汇集在一起,才促成了大家当时的偏执。从敬畏、崇拜、偶像到憎恨、嘲讽、口水,我们把“孔子”两个字反反复复的写,写的来失去了他本身的精髓与意义。我们灌注了太多激进的情感在他身上,任由他接不接受。或许只有像孔子,也唯有孔子,才能配得上这些歌颂与磨难,我们对不起他,他太伟大了!我们应该摒弃这些附加的历史观点,去找寻本身的孔子:自信、好学、不苟、怀德、胸襟坦荡、不惑不惧不忧、不怕贫穷、坚持理想、依义而行、成人之美、和而不同……这些才是值得我珍藏和学习的。在育人方面,特别注重道德人格的培养,孔子相信:一个人必须先把内心的生活调理好,然后才对社会有贡献;一个人必须先把自己成为道德的生命,道德的存在,才足以消融旧观念,创造新文化。孔子这样耐心且很有目的性的育人方法,应该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当今教育同样应该注重道德的培养,一个人的人格尚不健全,他何以成才?孔子开创因材施教的先例,现在要每个老师做到这一点实在太困难,学生多、老师少、教室少,我们就在那一套固定的教育模式下,死死轮回,在一片痛骂之后,却发现问题很难改变,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中国教育的问题太多,估计要等到人口减下去再说。本书中说孔子先于老子,这与我初一的历史知识相悖。我略感此书对道家有些地方的说明不够详细,但不妨碍我们的思考。老子最大的思想特征:正言若反!诸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这种思想也成了道家的主流、玄学的主体。老子追求自然,主张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自己的属性和规律,都遵循自然的法则,这可以得出老子退出社会、隐居避难的仕途态度。这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完全不同,这两种思想深深的影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挑灯夜战、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在目睹官场的黑暗和碰壁之后,长袖一摆,高傲的走向山林,种田写诗,无拘无束。这种融于自然的精神很是逍遥自在,但我总感觉有时他们还是略显清苦与寂寞,不知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当然,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老子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无为而治,没有争斗,大家和睦相处,社会安宁,稳定进步,这也是我们现在力图构建的社会模板,我不得不为老子两千多年前的远见折服。比起老子、孔子,我更欣赏庄子。他的智慧,他的辩论才能,他对事物的细微观察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虽然赞同儒家对理性的思考,人性的反思,人格的提升,人生的觉悟;但也时常被庄子的逍遥所吸引,幻想有一天,我也会静钓于濮水之上,锄豆于南山之下。一生一世一壶酒,留醉窗前送月走。一个人,不寂寞,孤独的守着自己的理想,静静地思考自己的生命、享受生命。轻轻的闭眼,呼吸、吐纳;慢慢的睁眼,微笑、转身!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被庄子在世俗中仍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而感动,为自己无法挣脱而苦恼。庄子就像那一颗孤独的树,那一颗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这是我们一种无法企及的妩媚。时至今日,我还是很难真正读懂他的心境,是豁达、逍遥?还是寂寞的极限?罢了、算了,这些东西是强求不得的,或许有一天,我会突然觉悟,自己成了一棵树,守在月亮的脚下,瞑目!汉以后,道教的兴起以及佛教的流入,都对儒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释、儒、道三者却整体的融合在一起,相互尊敬、相互促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性与博大。相比于道士,我更佩服那些执着的苦行僧,他们为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靠着自己的坚强与毅力,向着成佛、普度众生前进。累了,依着树,闭目打坐;饿了,讨点残羹剩饭,一直往前走,风雨无阻。穿过风,穿过雨,或许你的梦想会破灭,但带着你心中的理想前进,你永远不会独行。这些人极富钻研精神,且治学严谨,口才过人,心存慈悲。他们让佛学在中华大地上万丈光芒,历史也给了他们隆重的一笔。我虽不懂佛,但看到那些苦苦求佛的人,一改从前认为他们只知吃斋、敲木鱼、数佛珠的苍白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一身敝衣、执仗天涯的背影;一双坚毅的眼神!可能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我会去翻一翻那一本本艰深、晦涩的佛经,枯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页又是一页,一本又是一本,裹着自己的人生回忆,一起消化、顿化、幻化。这的确是两本好书,深读其中,赞叹、折服、惊讶、疑惑、感慨、遗憾、彷徨、憎恨、不解、唏嘘……每翻一页,思想就会激起一层波澜,应和着他们的思想一起起伏。书合上了,却难以平静。读完厚厚的两本,完成了一次思想的旅程,有些累了。中国思想史论文【第二篇】中国思想史论文——浅析中国人的信仰班级姓名学历摘要: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自然扮演着双重角色,迫使他们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信仰体系。宋儒的成就理解为从一个放大了思维参照来理解。这其中也牵涉到中国思想家对宇宙自然的看法。一个民族的信仰体系既有赖于理性和哲学又有赖于情感和宗教的维系,只不过根据各民族的具体情况,某些时候、有某些人、在某些层次会强调我们信仰体系的某些方面,而在其他情况下却强调另一方面。关键词:信仰;中国人信仰;自然信仰引言: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自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恩惠于他们的衣食住行又对他们的生命形成严峻的挑战,迫使他们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他们一直在努力回答诸如人从哪里来的、周遭的世界是怎么回事、人怎样与自然相处、人的最终归属、活着的意义等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信仰体系。一、自然的“自生”与人的亲和性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稳定的传统,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种严肃的思考。在他们生活的整个世界里通常也被解释成“天下”存在着无限多的物质实体,从花草林木、飞禽走兽、山河大地、人间男女、到上天列星等⋯⋯,这些都是他们朝夕相处的物质世界,也是激发他们精神生活的直接泉源。人于其中不仅遭遇有来自自然灾难的挑战,也时刻蒙惠大自然无私的奉献,更有他们对周遭世界或赏心悦目或惊遽恐怖的自然现象的不解和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在人与各种自然现象包括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他们习惯将周遭世界中大大小小的事物视为一整体世界即“天下”中的一种“存在物”,这些存在物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弱肉强食”、“相生相克”的现象。怎样理解这些自然现象,势必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生活特色。要按道家学者的理解,这些现象都是“自然”的、非目的论的,因而不大可能追溯这些现象背后的超自然安排者。但是,这些现象毕竟是一种存在,人们总要回答它们是怎么产生并存在的?这就无可避免地要回答宇宙生成的问题。基于宇宙的“自生”论,而非“创生”论,由此而发展出来的人文关怀基本上也是亲和的,而非为异化的造物主所主宰的。虽然中国人关于自然、宇宙的观点有相当高的抽象性和人文价值设定,但这些观点都没有达到本体论的逻辑高度和天体物理学的科学高度,也就免不了会为人们对自然的非理性崇拜或万物有灵论留下精神空间。二、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没有形成系统的宇宙或天地“自生”论之前,中国人对自然界中许多不能充分解释的现象,都有一种超自然的解释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崇拜。这是原始文化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对自然物中精灵和人类中灵魂的解释和崇拜。在古老的文献资料或在现在对中国某些仍保留有原始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做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万物有灵论是他们崇拜自然的信仰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由山神、地公、水鬼、树精、花妖等物魅与人的鬼魂组成一生活中人的崇拜世界,以满足人赐福灭灾、操纵自然的意愿。但是,由于天地“自生”的观念在原始巫术迷信向系统化的宗教文化转型时处于主流地位,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思想系统道家和儒家都接受了天地万物自生并相互联系的理论,实际上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并没有导致一个异己的造物主的出现,也没有把自然界中那些可能对人类产生灾害的现象当作造物主对人的精神堕落的惩罚。相反,在系统化的中国思想传统里,自然界中的万物和人都有一种亲缘关系,人可以将自己的伦理感受延伸至天地万物。所以,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可以看成是一个宇宙大家庭中一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一种感情表露,对施恩惠者始终抱有虔敬之心和敬畏之感。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惠及我们生命的自然界里,天地或更抽象的阴阳之道是造就一切生命的根本源泉,犹如人类的父母给予人类生命一样,所以也是对自然界诸物崇拜之最高者和至尊者,中国传统宗教中的“敬天祭祖”的行为就是要表达感谢自己生命的最大恩惠者之意。尽管儒道两家的人对自然的理解有一些不同的立场,但是他们都承认自然对人类生命的滋养、恩惠以及神秘力量对人类心智的启迪。所以,当中国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替天行道”、“为天地立心”、“吾心便是宇宙”时,他们所要表达的就是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敬畏。方东美说:“富有心智的中国人,都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幸福的境遇。在那里,圣人贤士都以顺应感召的方法,散布着生命的福音;而不是以恐吓诅咒的手段,斥责人间的罪戾。很多中国的经典古籍,都充满了这种生命自然的赞歌。”中国人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亲缘而和谐的,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其情感当如对待孕育了自己生命的祖先。三、自然崇拜的宗教哲学意味中国人以为自然能够生成万物、滋养万物,单纯:自然崇拜在中国人信仰体系中的意义125必然有其神秘的精神。道家的人认为只要安时而处顺地适应自然界的事物,也就算体会了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了。儒家的人却坚持要对自己所崇拜并敬畏的自然界加以伦理的解释,确立“天人合一”的架构,俾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具有哲学意味。四、自然崇拜与终极关怀因为宋儒特别是程朱一派在解释自然时达到了客观化、系统化、逻辑化的很高程度,所以我们也不妨说宋儒将传统儒家的思想从西汉的宗教化转回了哲学化。但是,我认为宋儒的成就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即从一个放大了思维参照来理解。这其中也牵涉到中国思想家对宇宙自然的看法。珍惜生命的价值到崇敬直接赋予其生命的父母、祖先,再扩大至崇拜养育天地万物的自然,在他们的信仰体系中形成了持久的“天人关系”。“天
本文标题:中国管理思想史【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57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