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冲刺讲义薛涛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薛涛QQ:6942763252015--10-2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燃烧条件:必备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燃烧: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着火四面体)燃烧类型着火、自燃、闪燃: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燃烧类型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扩散燃烧: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预混燃烧: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二、液体燃烧沸溢过程说明,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②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③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喷溅:水由下向上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以及油的燃烧线速度有关。三、固体燃烧一、蒸发燃烧。二、分解燃烧。三、表面燃烧(也叫无火焰的非均相燃烧)。四、熏烟燃烧(阴燃)五、动力燃烧(爆炸)燃烧产物煤的燃烧产物:分解金属的燃烧产物:熔融,蒸发,氧化燃烧产物的危害性:1、二氧化碳浓度大时,刺激人的呼吸系统,导致呼吸困难,烟气吸入量增大,使人头晕、神志不清。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组织氧气的运输。烟气使人难以辨别方向和寻找疏散的路线,同时对人的眼睛有很大的刺激,降低能见度。第二篇火灾基础知识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T4968-2008的规定,火灾分为A、B、C、D、E、F六类。依据国务院2007年4月6日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中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消防部门将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等级损失死亡重伤经济损失一般3人10人钱1000万较大3人≤人10人10≤人50人1000≤钱5000万重大10人≤人30人50≤人100人5000≤钱1亿特别重大30人≤100人≤1亿≤钱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①电气②吸烟③生活用火不慎④生产作业不慎⑤设备故障⑥玩火⑦放火⑧雷击建筑火灾烟气蔓延的途径一般情况下,500℃以上烟气所到之处,遇到可燃物可能被引燃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形成火灾垂直蔓延的主要因素有火风压和烟囱效应。火风压: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在起火房间内,由于温度上升,气体迅速膨胀,对楼板和四壁形成的压力。烟囱效应:当建筑物内外的温度不同时,室内外空气的密度随之出现差别,这将引发浮力驱动的流动。通风空调系统。建筑火灾蔓延的途径主要有:内墙门、洞口,外墙窗口,房间隔墙,空心结构,闷顶,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主要:孔洞开口蔓延、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闷顶内蔓延、外墙面蔓延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一、初期增长阶段二、充分发展阶段三、衰减阶段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①冷却灭火②隔离灭火③窒息灭火④化学抑制灭火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爆炸过程爆炸分类1.物理爆炸;2.化学爆炸:①炸药爆炸②可燃气体爆炸③可燃粉尘爆炸;3.核爆炸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粉尘爆炸的过程。粉尘的爆炸可视为由以下三步发展形成的:第一步是悬浮的粉尘在热源作用下迅速地干馏或气化而产生出可燃气体;第二步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而燃烧;第三步是粉尘燃烧放出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的或被吹扬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气化后使燃烧循环地进行下去。随着每个循环的逐次进行,其反应速度逐渐加快,通过剧烈的燃烧,最后形成爆炸。粉尘爆炸特点:连续性爆炸最小点火能较高,几十个毫焦尔爆炸压力上升缓慢,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影响因素:粉尘本身,颗粒尺寸,粉尘浓度,空气中含水量,含氧量,可燃气体含量。气体爆炸极限爆炸极限还受以下几方面影响。(1)火源能量的影响。(2)初始压力的影响。(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4)惰性气体的影响。爆炸极限爆炸温度在消防上的应用?①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②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型式的依据:生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生产、储存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可选用任一防爆型电气设备③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④根据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例如,采用可燃气体或蒸气氧化法生产时,应使可燃气体或蒸气与氧化剂的配比处于爆炸极限范围以外,若处于或接近爆炸极限范围进行生产时,应充惰性气体稀释和保护。爆炸危险源引发爆炸的直接原因1.物料原因;2.作业行为原因;3.生产设备原因;4.生产工艺原因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易燃易爆危险品易燃易爆危险品,具体指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和《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中的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爆炸品的分类易燃易爆危险品按危险性大小分为5类。1.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整体爆炸,是指瞬间影响到几乎全部装人量的爆炸)。2.具有迸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3.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局部进射危险或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4.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5.有整体爆炸为显得非常不敏感物质。6.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质。爆炸品的特征及参数:爆炸性和敏感性易燃气体易燃气体分级易燃气体分为两级。Ⅰ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Ⅱ级:10%≤爆炸下限13%,并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1.易燃易爆炸性;2.扩散性;3.可缩和膨胀性;4.带电性;5.腐蚀性、毒害性易燃液体一易燃液体的分类Ⅰ级:初沸点≤35℃Ⅱ级:闪点23℃,并且初沸点35℃Ⅱ级:闪点≥23℃≤35℃,且初沸点35℃或闪点35℃并≤60℃,初沸点35℃且持续燃烧闪点28℃液体称为甲类火险物质,闪点≥28℃且60℃液体乙类火险物质闪点≥60℃液体为丙类二、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1、易燃性2、爆炸性3、受热膨胀性4、流动性5、带电性6、毒害性易燃固体易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燃点高于300℃的称为可燃固体,如农副产品及其制品(也称易燃货物)。燃点低于300℃的为易燃固体。为了不同的需要,易燃固体按其燃点的高低、燃烧速度的快慢、放出气体的毒害性的大小通常还分成甲、乙二级。氧化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按物质形态,可分为固体氧化性物质和液体氧化性物质,按化学组成分为无机氧化性物质和有机氧化性物质两大类。根据氧化性能强弱,无机氧化性物质分为两级:一级、二级。有机过氧化物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过氧基含量和分解温度。第二篇建筑防火第一章概述建筑防火常用的技术方法1.总平面布置;2.建筑结构防火;3.建筑材料防火;4.防火分区分隔;5.安全疏散;6.防排烟;7.建筑防爆和电气防火第二章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评定物质火灾危险性1.评定物质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爆炸极限、自燃点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闪点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熔点、燃点甲类火灾危险性生产时使用或产生的物质特征:1.闪点<28℃的液体2.爆炸下限<10%的气体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不小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不按此的最大允许量p46)乙类火灾危险性生产时使用或产生的物质特征:1.闪点≥28℃至<60℃的液体2.爆炸下限≥10%的气体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4.不属于甲类的易燃固体5.助燃气体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体雾滴丙类、丁类、戊类火灾危险性生产时使用或产生的物质特征:1.闪点≥60℃的液体2.可燃固体(丁类)生产特征:1.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他用的各种生产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生产特征: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甲类)1.闪点<28℃的液体2.爆炸下限<10%的气体,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的固体物质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1.闪点≥28℃至<60℃的液体2.爆炸下限≥10%的气体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4.不属于甲类的易燃固体5.助燃气体6.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物品1.闪点≥60℃的液体2.可燃固体难燃烧物品不燃烧物品补充说明:按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确定;丁、戊类,可燃物包装大于物品重量的1/4或体积大于1/2,按丙类确定。第三章建筑分类与耐火等级建筑分类按建筑高度可分为两类。(1)单层、多层建筑。27m以下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24m(或已超过24m但为单层)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2)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其他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建筑。我国对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称超高层建筑。国外(欧盟)在火灾科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相关分级体系,分为A1、A2、B、C、D、E、F七个等级。按照GB8624—2012,我国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的基本分级为A不燃材料(制品)、B1难燃材料(制品)、B2可燃材料(制品)、B3易燃材料(制品)。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判据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判据的主要参数及概念(1)材料。指单一物质均匀分布的混合物,如金属、石材、木材、混凝土、矿纤、聚合物。(2)燃烧滴落物/微粒。在燃烧试验过程中,从试样上分离的物质或微粒。(3)临界热辐射通量。火焰熄灭处的热辐射通量或试验30min时火焰传播到的最远处的热辐射通量。(4)燃烧增长速率指数-FIGRA。试样燃烧的热释放速率值与其对应时间比值的最大值,用于燃烧性能分级。FIGRA0.2M
本文标题: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冲刺讲义薛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18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