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例3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例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准备了新文化运动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1内容标准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等。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内容涉及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教学要点要点:新文化运动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地从“临时”到“正式”到“终身”总统的简要过程,继而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说明袁世凯为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课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前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2)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7、文学革命(1)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2)主要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1白话小说)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崭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性质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与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③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但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总结巩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2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口头表达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比较分析综合说明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讨论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思想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黄海大战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马关条约》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项目内容分析影响《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一、导入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既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通过这次思想交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想,中国出现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大家就会有所了解。二、授课过程(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死了之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局面之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给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面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强调: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方面: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之后,利用人们失望的情绪来诋毁民主共和,妄图使人们相信只有尊孔复古才能救中国,为其复辟大造舆论。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大搞尊孔复古,重谈“三纲五常”,使思想界乌烟瘴气,但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的行为使具有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例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09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