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过秦论教案4篇【导读】这篇文档“过秦论教案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过秦论教案110过秦论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过秦论》分上、中、下3篇。课文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中从反面总结出来的,如果从正面说,就是秦如果想使其攻与守的形势不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就得施行仁义的政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全文共5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第1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对内,任用商鞅,厉行法治,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对外,实行“连衡”策略,离间诸侯各国的关系,以便各个击破。其中“连衡”一句为虚笔,因为“连衡”的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秦国毫不费力地收复了西河之地,并占领了魏国西河以外的土地。这一段写得气势逼人,为下文写秦国的进一步扩展,直到统一天下定下了基调。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孝公之后,几代秦君励精图治,国势日强,威慑诸侯。本段分四层。第一层,写惠文、武、昭襄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相继用武力蚕食四邻,疆域日广,国力日强,使秦国和列国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二层,写秦国的强盛引起诸侯恐惧,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他们不惜代价招纳人才,采取“合从”的策略,结成强大的抗秦战线,凭借十倍于秦的土地,调动百万大军攻打秦国。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秦军开关迎战,九国军队望关却步,不攻自溃,并争相割地,臣服于秦。第二层和第三层用九国联合阵线的强大、失败的惨重和秦国取胜的轻易,反衬了秦国的强盛。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这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写“攻”。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第二层,写“守”。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这中间已现出暴政的魔影。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朝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第4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这一段与前三段形成鲜明对照,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却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平凡的陈涉,反被一击而溃。原因何在?发人深思。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两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两句。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问题探究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②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关于练习一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弄清材料和论点的关系,并调动所积累的知识加深对前人观点的理解。参考答案: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有两方面的比较,一是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因此,秦亡不是国家变小变弱了。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昔日作为诸侯国的秦,与拥有“十倍之地,百万之师”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利;取得天下之后,与陈涉这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氓隶之人较量的结果是失败!这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何评价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有无局限性?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评说,如,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贾谊所说的“仁义”的内容有无局限性?等等。二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课文最后三段。1.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2.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答题宜简要,以免占用朗读时间,学生能熟读、背诵,自能逐步领悟文中要旨。参考答案:1.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2.作者极言陈涉的弱小、低微,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国家疆域广,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为什么“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呢?经过对比后,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三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2.席卷天下3.南取汉中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5.宰割天下6.蒙故业7.率疲弊之卒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文中为避免“同字重出”而用近义词替代的手法。参考答案:1.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2.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天下,近义。)3.西举巴、蜀(举、取,近义。)4.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5.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义。)6.因遗策(因、蒙,近义。)7.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8.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四把“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段译成现代汉语。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体会这段话的构句方式,可以检查学生对文中的词语、句式是否真正理解。参考答案: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教学建议一、教学时,对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要简要,要以学生诵读为主。课文内容及写法应在诵读中作三言两语的点拨,不展开分析;正音也穿插在诵读中进行,或将需要正音的字写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以节省时间。二、划分课文结构很重要,可以让学生借此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要使学生一开始就大致了解文章的全貌。可以用列表形式,例如:(一)兴亡过程兴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段(二)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5段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着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原有集,后散佚,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二、背景材料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五百多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三、补充注释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卬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卬,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卬而袭夺其军。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首次合纵在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纵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尽相同。③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10万以下不计)。④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本文标题:过秦论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61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