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前言导读】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呢!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一篇】(1)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东面而视(面对)履而制六合(登上)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道芷阳间行(取道)刑人如恐不胜(处罚)(2)名词用作状语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必庙礼之(在庙堂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参考资料,少熬夜!头发上指(向上).道芷阳间行。(从小路)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高一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二篇】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为你整理的《高一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1.高一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2.高一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参考资料,少熬夜!词类活用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3.高一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4.高一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参考资料,少熬夜!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5.高一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参考资料,少熬夜!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常用知识点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三篇】导语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风分享的小学参考资料,少熬夜!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参考资料,少熬夜!(《出师表》)9、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参考资料,少熬夜!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针对性练习及答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本文标题: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83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