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金刚经》读后感(最新4篇)
《金刚经》读后感(最新4篇)【导读】这篇文档“《金刚经》读后感(最新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金刚经》读后感【第一篇】金刚经是佛教大乘经典,近日拜读。此经文字晦涩,涵义丰富,耐人寻味。古今中外,注解无数,然无一服众。佛曰,不可说。即从此出。既不可说,何来说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难念的经,一中难说的义。有人说,此经精要均已题中点出。即点出,何来此经?说点出,即非点出,乃名点出耳。有人说,此经最后几句乃经中点睛之笔?菩提萨埵,通身为眼,何来点睛?说为睛,即非睛,乃名睛耳。般若部的大经,对此经之意,后人却无人能全部深刻领会,语言只是一个载体,它记录下来的只不过是一个个的符号罢了,真正的含义,不是文字之中。后人却以更多的文字,来解释此经。金刚经,无非千把字,然而后人注解却达上万乃至几十万字。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但是,又有几人,能解其中味?我并不是说注解的各位有什么错误,因为注解仅仅是代表个人对它的理解,只能说是片面的。要理解此经之意,只有自己去品味才可以。就如同美食家说的菜肴,非得自己尝尝才能知道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看金刚经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触就是,说万物,即非万物,名万物耳。我个人觉得,就好像看数学定义一样,说连续,那么连续到底是什么呢?OK,有连续的定义,这些定义又是什么呢?于是又有更多的解释,到最后,什么是什么呢?……谁能解释?于是,连续,也就是连续了,那么不连续也可以说成是连续的呀,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代号而已。所以,人就生活在一个代号的世界里了,爱?什么是爱?爱什么?为什么爱?说是爱,那爱的定义是什么?那含义又是什么?只是爱仅仅是一个代号而已。(代号又是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果不其然。个人感觉是,整个一部金刚经,教会人的是怎么看待“全空间”。每个人都是“全空间”的元素,而每个人所处“空间”是全空间的一个子集。每个人看到的空间有限,从而执着于“相”。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读后感【第二篇】《金刚经》是国人最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一,与《心经》齐名。今能看到1600多年前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怎不今人感慨涕泪,法喜充满,我辈由衷地感激古代高僧大德,呕心沥血翻译经书,并代代相传弘法至今。《金刚经》义理甚深。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佛陀举办体悟空性高级研讨班,座下学员多是菩萨级别的,须菩提尊者虽然只是声闻乘四果位的阿罗汉,但以“解空第一”资格当学习委员(当机者)。我们一时看不懂经文义理,但可慢慢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初学可以从最浅显处契入。比如:一:佛陀是释迦牟尼佛,是佛弟子的本师(我的老师),世代尊敬,故称世尊。如来,是佛号之一(有十个名号)。二:须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解空第一”的美誉。三:“如是我闻”是倒装句,意为“我听佛是如此说的”。此经是由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尊者诵读的,阿难有“多闻第一”的美誉。又:十大弟子的舍利弗,有“智慧第一”的美誉。四:“于意云何?”意为你的意见如何啊?1600年了,这么优美的文字!《金刚经》全文五千余言,读来朗朗上口,读罢浑身舒坦。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为不要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不是没有,而是不执著。六:所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著名的三句式。不理解,先记住。七: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形容宇宙的浩瀚无边无际,我们众生所处的娑婆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宇宙,多么伟大啊!无法想像的伟大。八: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五连问五连答;还有对声闻乘四果位的四连问四连答,层层递进分析,层层解惑答疑。难道不可以借鉴为教学经典吗?九:记住佛陀的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最著名的偈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真可谓,言简意赅,精妙绝伦!十:我们凡夫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住相,事事执著。《金刚经》中的无相、无我、无所得的义理,开示我们放下执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但要放下我执,而且要放下法执。我把自己的读经体会与朋友们分享。总之,一分恭敬一分收获,朋友们努力精进吧!《金刚经》读后感【第三篇】世间并没有一个叫做极乐世界的地方,但极乐世界却无处不在;世间并没有地狱,但地狱却无所不在。万物并非真有,缘起的那一刻名有,但也并非真无,缘灭那一刻名无,但有无相生,无论生是有或是无,其性本空,都是虚相,相同的东西,不同的缘法,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认知,世间没有任何一样恒定不变的东西,这就验证了“凡所有相,皆本虚妄”。我们通过眼耳鼻身意来感知这个世间,来摄取外相,一般人认为是六根控制我们的心,要六根清静了,心才能清静,其实不然,心清净六根自然就清静了,修行的初期我们需要持戒,持戒是辅导,为的是能更好的回观自己的心,心才是主导,可以说,心外无物又无法,要成正果,所有相都要破,即使是佛相和法相,所有我们能感知的东西都是众缘和合的结果。我们住在舒适的房子里,不过是要符合世俗的要求,面积要够大,通风够好,视线要够远,装修够富丽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继承,说到底还是对知识的执着。要想求得解脱,一方面我们不要有任何执着,执着是痛苦的根,执着金钱就会被金钱所奴役,执着美食就会被美食所奴役,执着身体就会被身体所奴役,世事无常,任何缘都可能离我们而去或从不曾到来,所以执着会使人不自在,不自在就是痛苦,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想真正的离苦得乐就得远离所有相,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世间万物并无自性实体,自身并无好与坏,美和丑,由此产生的苦和乐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心念,地狱对佛来讲也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对地狱众生来讲仍是地狱,所以沉沦了了就易堕落,清静了才能超越。我想到了本人的境遇,我在40岁以前性子很急,心浮气躁,同时工作也比较繁忙,所以40岁以前我几乎没有见过花开,也没有闻过花香,其实,年年岁岁花相似,本人六根健全,怎么可能没有见过花开,是因心中无花,即使花入眼帘仍无缘相见,更别提花香了,其它万物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心清净了,才能感知一切,其实花一直都在心中,要等你觉悟到这就是花,这时候才能称之为心中有花,不止是花,所有的善恶美丑等等等等都在我们心中,人活着觉悟是没有终点的,觉悟就是要以法为准则来学习来训练发心,否则就是愚痴了,所谓一切善法皆为佛法,所以佛法并不狭隘。心中有花业果一旦成熟就能见花,获得的这种快乐是内在的,花的存在与否不重要,花是妄相,是心的印射,快乐的源泉是心中有花即能见花,此时的快乐是真实的,因为她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而存在,我们要尝试着学会欣赏万物,这样心会慢慢远离嗔恨变得细腻柔软,慈悲宽容,这就是离苦得乐的开端,并不虚幻,人生的各种际遇不过如此。现在的社会,像我这样被现代忙碌生活而蒙蔽了心智的还大有人在。所以学佛讲起心动念,缘起是在心里,外在的条件不过是助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修法就是要让自己有一颗纯善的心,无时不刻都能心存善念,我给世间以至善,世间还我以至美,这是基本的因果,禅曰明心见性,拥有一颗明心就能散发出无穷的力量,不会被错误的导向,更不会迷惑,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自在圆满,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既然万物皆本虚妄,那何必要执着一个个根本不存在的外相,我们此生为人甚是难得,因为人最容易开启自性的大门,在六道中人离佛最近,每个人心中都有纯正的佛性,佛就在那一念之间,但人的身体终究也只是妄相,必将逝去,所以要懂得珍惜。所谓佛就是彻底的觉悟者,因没有执着,分别和妄想,所以每一念都是快乐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快乐都不曾增减,其曰极乐。其实快乐已经在我们心中,就等着我们去觉悟,等着缘分去触发,但无明遮蔽了我们的智慧,让快乐渐行渐远,更多的人只能在痛苦中轮回。世间的人们对外在的事物太过关注,要学习怎样把焦点从外部转移到内部来,正本清源,灭去无明,追求真实的自我,让我们随缘的同时更加惜缘,让我们更加精进努力,净土在我心中,红尘就是净土,善念在我心中,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我在我心中,此岸即是彼岸,那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呀。《金刚经》读后感【第四篇】还是要把自己读经的感受随手记录下来,这是对自己的时间一个交代。佛陀的思想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佛陀称为实相,法相,如来,阿寥多罗三藐三菩提,遍无上正觉,这些词语说得都非常不适合我们现代人理解,我给这个支点取个现代名字,叫宇宙心灵,佛陀的思想就十分容易懂,也能被推理出来了。首先人为什么要利他才能成就菩萨道?这是因为宇宙心灵第一特性就是利他。我们假设一下,原初有个宇宙心灵,这个宇宙心灵如果不首先具备利他之心,如何能诞生出宇宙万物?人如何才能利他?当然就是要无我,破除对我的执着。假设宇宙心灵本身是我,它必须诞生出他,宇宙心灵本身就存在在宇宙万物之间。这种无我利他性就是大悲心,其实也就是宇宙本身具备的第一性--创造性。这也是所有宗教关于造物主的思想,佛陀没有创造一个造物主,如上帝。佛陀应该算得上人类第一个完美阐述创造精神的哲学家。向佛陀学习创造哲学。宇宙心灵与人合一的时候,人就达到了究竟涅槃的境界。其实佛说涅槃也就是人死了。佛陀的想法是人由于在生前获得了对宇宙心灵的体悟,死后就成为了宇宙心灵。没有说宇宙心灵附身这样的命题,佛陀是个彻底无神论者,虽然佛陀这个宇宙心灵仍然具备人无法理智思考的特征,但是佛陀一直是个坚定而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就是要把人从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生死的思考是一切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佛陀也不例外。人如何才能获得与宇宙心灵合而为一的体会?佛陀有一个方法是观照。专注地观照,人就可以获得这种体会。这里其实有个对时间体验问题。观照,譬如观照自己的呼吸,一出一入,其实是把时间在细分,随着呼吸的均匀,呼吸越来越细微,人通过体验这个细微的呼吸,刹那間获得了时间的细微感受,和时间重合的感受。时间和宇宙心灵是一致,如果说宇宙心灵创造出来的第一物是什么?那一定是时间,然后是空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就思考过道生出来的这个一是什么?其实就是时间。这种无我的感觉在中国叫做天人合一。人可以通过专注获得天人合一的感受的。天是什么?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空间。人就是自己。天人合一必然是自己在那个世界之间。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用物质世界来看,而是用大脑的触点制造出来的空间看,脑科学家说大脑制造出来的触点形成的虚拟脑空间比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要大得多。我们以人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这种观照形式来阐述这个现象。呼吸刺激大脑空间产生一个虚拟世界,人专注于这个世界,融于这个世界,于是获得了天人何以这种心灵感受。佛陀的思想都可以从这个支点推理出来,当然我学习佛学才开始,也许后面还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这样简单的思想为什么在佛陀的学说里显得那么辉煌壮大?就是因为佛陀把他的学说建立在自己练习瑜珈产生的心灵幻觉解除上。佛陀练习瑜珈多年,产生了无数幻觉,佛陀把自己关于宇宙心灵的哲学思想和这些幻觉结合了起来,所以佛学就显得非常辉煌壮大。
本文标题:《金刚经》读后感(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94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