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诗经·采薇》教案5篇
《诗经·采薇》教案5篇【导读】这篇文档“《诗经·采薇》教案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诗经·采薇》教案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教学重点: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教学设想: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诗经》和“〈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5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2、阅读和背诵(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3、对话和文本研习(1)话题和情境设计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A)乡愁即家园之思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C)漂泊、远游、战争。(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4、拓展延伸: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氓》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1)抱布贸丝。(2)至于顿丘。(3)匪我愆期,(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6)泣涕涟涟。(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8)体无咎言。(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0)之耽兮,不可说也。(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14)二三其德(15)靡室劳矣。(16)夙兴夜寐(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18)兄弟不知,(19)老使我怨。(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1)信誓旦旦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温柔、坚强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诗经·采薇》教案2一、三维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2、能大体把握诗意。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二、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三)质疑、释疑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学生的疑问可能有: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4、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呢?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拟人或者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写吗?(五)拓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六)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你们觉得学古诗难吗?回顾这节课,我们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吧!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组织讨论——感悟背诵(七)小结:大家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习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诗经·采薇》教案3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2.自学。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七、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诗经·采薇》教案4教学目标1、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2、过方:朗读、合作探究3、情态:厌战、思乡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或者播放舞蹈《采薇》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2、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孔疚(jiù)靡盬(mígǔ)、玁狁(xiǎnyǔn)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整饬(chì)有感情朗读文章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4、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内心伤痛—厌战—思乡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
本文标题:《诗经·采薇》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396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