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精编】小学数学教案样例(精选4篇)
【精编】小学数学教案样例(精选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精编】小学数学教案样例(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学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0.30.720.4180.60.94(二)演示动画:复习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二、指导探索(一)理解意义1.出示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2.演示动画:1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教师提问:怎样求出米花多少钱?13.50.5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单价数量=总价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4.小结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5.练习(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30.78.50.47.20.86180.23(2)列出乘法算式.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30的一半是多少?副标题#e#(二)学习法则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1.出示讨论题:(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2.演示动画:23.学生独立完成.4.练习:670.32.146.25.归纳法则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三、反馈练习(一)根据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1.118=1.11.8=0.1118=1.10.18=0.110.18=(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0.40.615.860.7380.60.540.23850.3271.570.281.80.23四、质疑调节(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五、巩固发展(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副标题#e#(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三)列竖式计算.1.8230.370.41.05625(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六、课后作业(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56.738=2154.60.370.94=3.47841.29.2=3790.40.786.1=47.58(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七、板书设计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教案点评: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小学数学教案【第二篇】课题一:比的意义(A)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教学目的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具准备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3÷2==1?????长是宽的1倍2÷3=????????宽是长的二、新课1.导入新课.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2.教学比的意义.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长和宽比较.)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路程和时间比较.)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教师:在这个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教师:现在看这些例子,都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用除法.)那么表示两种量的两个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相除关系.)是几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学生回答后板书.再看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这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比的方法.)几个数的比?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个数的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从比的意义看,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除二字下面画上着重号,然后齐读.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3比2记作(板书:记作),先写3,再写“∶”,最后写2.(板书:3∶2)提示学生比号的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它叫比号,读作“比”,那么这个比就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一遍.2比3记作(板书:记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0比2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0∶2.这两个比会读吗?齐读一遍,学生练习写比.教师:在比中,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名称.我们以3∶2为例(板书:3∶2),这叫什么符号?(学生答后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在这个比中,用谁除以谁?(3除以2.)3除以2的商是多少?(1)教师指出: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1在这里就叫做3∶2的比值.板书:3∶2=3÷2=1┇┇┇┇前比后比项号项值小学数学教案【第三篇】详细介绍: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教学设计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初步学习分类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2.学生汇报。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3.小结: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练习六的第1、3题。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1.尝试。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2.汇报。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小学数学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教学教法: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教学学法: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2.学
本文标题:【精编】小学数学教案样例(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31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