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乡卫生院消杀工作计划(精编5篇)
乡卫生院消杀工作计划(精编5篇)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乡卫生院消杀工作计划(精编5篇)”,欢迎学习下载与收藏。乡卫生院消杀工作计划(精编)1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指南》、《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降低新型冠状病毒在医院内的传播风险,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服务工作,进一步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目标,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日常工作。二、工作细则防治结合,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科学防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中西结合,优势互补;强化培训,注重演练;快速反应,高效处置。三、机构设置1、成立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石磊副组长:马xx成员:孙xx田xx朱xx张xx废物回收员:童八梅四、基本要求(一)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和《关于进一步巩固成果提高医疗机构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能力的通知》,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诊疗条件等,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二)开展全员培训。根据不同部门制定培训计划,依据岗位职责确定针对不同人员的培训内容,尤其是对高风险科室如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急诊、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要重点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三)做好医务人员防护。各科室应当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如消毒产品和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隔离衣、眼罩等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手卫生是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四)关注医务人员健康。各科室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班次安排,避免医务人员过度劳累。提供营养膳食,增强医务人员免疫力。针对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开展主动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和呼吸系统症状等。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五)加强感染监测。做好早期预警预报,加强对感染防控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隐患,及时改进。发现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告,并在2小时内上报信息,做好相应处置工作。(六)做好清洁消毒管理。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及空气消毒,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严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处理,严格终末消毒。(七)加强大环境的清洁消毒管理,室内、室外、地面有专业消毒人员用消毒液进行喷洒,每天一次。(八)加强患者就诊管理。在门、急诊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管控好入院通道,凡进必检。对进入诊疗场所人员要求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和扫描健康码,认真询问登记流行病学史,查验身份信息和预约登记信息。确保“一人一诊室”,患者和陪同人员全程戴好口罩。(九)加强患者教育。各科室应当积极开展就诊患者及其陪同人员的教育,使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知识,指导其正确洗手、咳嗽礼仪、医学观察和居家隔离等。(十)加强感染暴发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感染暴发的风险。增强敏感性,一旦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暴发或暴发后,科室必须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并依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做好调查处置工作。(十一)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制定《岳阳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废物管理预案及流程》,将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纳入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置。五、重点部门管理(一)预检分诊1、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标准为一级防护)。2、检查诊疗用品,保证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3、给发热患者发放口罩,并正确指导其佩戴口罩和咳嗽礼仪。(三)急诊负责人:1、做好个人防护(标准为一级预防)2、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引导发热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3、接诊的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并保持完好工作状态。4、诊疗区域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毒。5、采取设置等候区等有效措施,避免人群聚集。6、迅速向当地医疗机构上级领导汇报。乡卫生院消杀工作计划(精编)2一、目的保证环境物表清洁整齐,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二、适用范围全院各科室、保洁员三、依据[1]卫计委:《医疗机构环境去面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2]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xx四、内容为贯彻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环境表面与消毒管理规范》,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现制定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如下:(一)空气:1、开窗通风: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2、紫外线消毒:各治疗操作及特殊科室需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时,照射时间每日1次,时间为1小时,有记录。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3、空气消毒机:在动态的环境中使用,根据使用说明开机,有消毒运行记录,定期对滤网清洁(1月-3月)。(二)墙面与门窗:1、每日定期清水擦拭,保持无尘与清洁。遇有污染随时擦拭。2、门把手每日消毒。3、抹布每次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洗净悬挂晾干。(三)地面:1、所有地面每天用清水擦拭1-2適,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2、不同区域分开使用拖布,有标识,每次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洗净悬挂晾干。3、每日清洁消毒应按顺序进行:先病房、走廊、最后是洗手间即污染区。4、如地面被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卫生纸将其清除,立即使用20xxmg/L含氣消毒剂喷洒擦拭。按照血液、体液溅酒流程进行处理。(四)医疗及办公、生活用品1、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如监护仪、心电图机、听诊器、血压计及电脑、电话等:(1)每日用清洁布巾或一次性消毒湿巾擦拭。听诊器每次使用后随时擦拭消毒。(2)每天对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电话按键、鼠标等,用一次性消毒湿巾擦拭或75%酒精擦拭1-2次,有污染随时擦拭。(3)用后抹布用500mg/L含氣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洗净悬挂晾千。2、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1)每日用清洁布巾或一次性消毒巾擦拭2次。上、下午各一次。(2)用后抹布用500mg/L含氣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洗净悬挂晾干。3、病历夹、病历车:(1)每周用清洁布巾擦拭1適或一次性消毒巾或者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病历夹不应带入病房放在病床上。4、体温表、测温仪:(1)体温表:流动水清先清洗擦干: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用水冲净擦开后使用。(2)测温仪:每日用75%酒精或一次性消毒湿巾擦拭1次。5、床单元(床、床头柜、椅、输液轨道、床头治疗带。呼叫器等)(1)一床一巾一废弃,每日用一次性布巾擦拭1遍。(2)一桌一巾一换,擦拭布巾用后清洗干净,在5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再洗净悬挂晾干用。(3)病人出院后,对床单元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终末消毒。6、推车、轮椅等运输工具:(1)每日清水擦拭。(2)必要时用500mg/L含氣消毒剂擦拭。(五)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其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麻醉科、洁净手术室、医学检验科等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2次,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物体表面和地面消毒分别采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六)清洁用品的消毒1、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2、拖地地巾或拖把: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3、注意事项:布巾、地巾应分区(室)使用,有标识。乡卫生院消杀工作计划(精编)3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消杀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危害,保障全区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省、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成立消杀工作专班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xxx同时负责消杀指导工作。二、消毒原则(一)范围和对象确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对象和时限。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转运工具等应进行随时消毒,在病例出院或死亡后,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阴转后均应进行终末消毒。(二)方法选择。医疗机构应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氣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手、皮肤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所用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管理要求。三、消毒措施(一)随时消毒。随时消毒是指对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患者居住过的场所如家庭、医疗机构隔离病房、医学观察场所以及转运工具等,患者排出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做好随时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终末消毒。有人条件下,不建议喷洒消毒。患者隔离的场所可采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患者安置到负压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应进行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多人安置于同一房间。非负压。隔离病房应通风良好,可采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也可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消毒,用紫外线消毒时,可适当延长照射时间到1小时以上。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消毒。(二)终末消毒。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对象包括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排出的污染物(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及其可能污染的物品和场所,不必对室外环境(包括空气)开展大面积消毒。病例和感染者短暂活动过的无明显污染物的场所,无需进行终末消毒。1、病家。在病例住院或死亡后,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阴转后均应进行终末消毒,包括:住室地面、墙壁,桌、椅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者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玩具,卫生间包括厕所等。2、交通运输工具。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离开后应对交通运输工具进行终末消毒,包括:舱室内壁、座椅、卧铺、桌面等物体表面,食饮具,所用寝(卧)具等纺织品,排泄物、呕吐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火车和飞机的卫生间等。3、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等每日工作结束后,以及病区隔离病房,在病例住院或死亡后,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阴转后,均应做好终末消毒,包括:地面、墙壁,桌、椅、床头柜、床架等物体表面,患者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及相关诊疗用品,以及室内空气等。4、终末消毒程序。终末消毒程序按照《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15)附录A执行。现场消毒人员在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四、常见污染对
本文标题:乡卫生院消杀工作计划(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06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