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诸葛亮的职业生涯(3)
诸葛亮的职业生涯第一章: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人生目标个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更应重视心灵上的自由和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以清廉勇敢著称。到了父亲诸葛珪这一代时,家族已不太显赫,而且父亲早死,家道中落。叔父诸葛玄善于交际,文才又好,和当时的地方头领袁术、刘表均有交情。年幼的诸葛亮便由诸葛玄抚养长大。山东古称齐鲁,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泰山之南有鲁国,北方则有齐国……这里的人一向思虑较深,并且好作议论,行事从不轻举妄动,个人能力都很强……”甲子年,东汉黄巾党人起义,那时,诸葛亮刚满4岁。在泰山脚下,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14岁时,叔父诸葛玄为躲避战乱,也为了赴当时扬州军阀袁术的任命,于是背井离乡,带着诸葛亮等前往今江西南昌附近的豫章郡。在去往豫章的路途上,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景象触目惊心。土地荒废,农村经济衰落,许多善良的百姓被“逼上梁山”,铤而走险,踏上盗匪生涯。不幸的是,诸葛玄到任后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来新的豫章太守,诸葛玄名不正言不顺,被迫流亡,带领全家上下到荆州的襄阳城,投靠老朋友荆州刺史刘表。荆州当时在军阀混战中保持中立,相对稳定,是清流派人士的聚集地,而且文风鼎盛,的确是个相当不错的“避难港”。刘表也热诚地接待了诸葛玄,并尊其为幕僚。然而,寄人篱下的日子毕竟不好过,诸葛玄是个高傲而有原则的知识分子,这种心灵上的打击令他忧郁成疾,不久便辞世了。所幸刘表顾念旧情,满足了诸葛亮一家的物质生活所需。诸葛亮在寄居刘表门下的一年多时间里,结交了一些文人名士,给了他不少精神上的慰藉。16岁那年,诸葛亮变卖了叔父留下的微薄家产,在刘表的帮助下,在襄阳城西约20里的隆中卧龙岗安顿下来,自行耕种了10年之久。从诸葛亮的身上,可以明显地找到司马迁所说的齐地人“思虑较深,好作议论,行事从不轻举妄动”的性格。他的思想、言行及人生观,显然也和齐鲁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由山东到江西,再由江西到湖北,辗转千里之遥,光是逆着长江到荆州,就有十几天的舟楫颠簸之苦,何况当时战乱所造成的百姓的悲惨情境对年轻的诸葛亮的人生观肯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他很早就对人生的真谛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南阳躬耕的10年,是他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无疑,他是“心怀大志”之人,但又过着务农生活,身处逆境却有凌云壮志。虽自比管仲、乐毅而怀才不遇,故躬耕田亩;又因躬耕苟活,故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就是诸葛亮令人敬佩的地方。10年!而且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对于一个胸怀大志之人,10年的珍贵可想而知;但是,诸葛亮平静地躬耕于田亩之间,穿梭于名流之中,这又得保持一种何等豁达胸襟啊!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确立人生目标——这就是他甘心于农耕的意义所在。诸葛亮躬耕10年,感悟10年,蓄势待发,才会“一发而不可收”、“一鸣惊人”。这体现了一个胸怀大志之人面对困境时不急不躁、坦然处世的精神。职场生存经孔明出仕,并不违反他当初“不求闻达的初衷。有大志之人,虽能耐寂寞却不会一辈子默默无闻,其中所蕴含的深义和智慧,是成功者和庸者的根本区别。诸葛亮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自由。这与他的出仕并不矛盾。因为出仕“兴复汉室”,最终也是为了心灵上的满足,为自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死无憾。即使最终没能实现愿望,他也成了“失败的英雄”,成为千古咏叹的历史英雄。职场生存经人生目标是什么?职场中人,往往会想到金钱、地位、名利。然而,这只是一些较为肤浅的东西,而谈不上是目标。当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目标也因人而异——某些人追求金钱和名利,如果得到了,那就是一种成功——所谓目标,不妨用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来诠释。目标主要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估和看法,别人往往领悟不到其中的深意。这绝对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现实生活中,别人往往总羡慕某人的“成功”,而他自己总认为不够成功;有时候别人总以为某人很失败,但他自己却心安理得,充满快乐,心中自有一片宁静祥和的天空。正因为对目标的看法不同,所以世上人生百态,纷繁复杂。当然,这绝对不是教人陷入虚无主义。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存在,目标也不例外。英国思想家赛克斯说过:“制定目标没有秘诀。目标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是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成功是做自己做得到的事,并且做好自己所做的事,它是把你现在的全部力量集中于你所希望完成的事情上。”目标,不外乎是扩大自己的物质空间或心灵空间,或两者同时扩大。总之,是为自己带来比目前更大的“自由度”。而每一个人对“自由度”的要求千差万别,一个市井小民与一个得道高僧的心灵空间具有天壤之别。一个人以正当的方式获取财富,另一个人以不道德的手段攫取财富,他们的物质空间或许相近,而心灵空间却相去甚远。古人说:“将军额前跑快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前者指面子大,后者指涵养高;前者指物质空间,后者指心灵空间;都是追求目标的表现。然而,物质的自由是低级的目标,而心灵的自由才是高级的目标。世间许多追逐名利的人,虽然丰衣足食甚至家财万贯,其物质上的自由度不可谓不大,但心灵自由度却很小。所以依然郁郁寡欢,求神拜佛,看心理医生,以求得心灵的一丝宁静;有的人干脆走向极端,大肆挥霍,骄奢淫逸,以物质上的自由麻醉自己,以掩盖心灵空间的狭隘和缺失。相反,真正的成功者,大都能在追求物质自由的同时,更重视心灵上的自由和空间,他们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可以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辉煌,甚至往往不惜为了心灵上的自由而抛却物质上的自由,他们热衷于慈善事业而毫无功利目的,“游戏人间”而不荒废人生,著书立说而不求扬名立万。这些人才是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追求物质上的自由无可厚非,而且体现了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勇气。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生存需要在扩大,所以,年轻人更应该在事业上追求辉煌和成功。但是,年轻人更应该追求心灵上的洒脱和自由,因为这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这是一种心态,它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在你陷入职业生涯的困境时,它可让你保持一种平静、向上的心态;在你虚度人生时,它能提醒你去追求成功。还未进入职场或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新时代的年轻人都应该为绘制多姿多彩的人生彩图而拼搏,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确立伟大的人生目标,在追求成功的职业生涯中,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因飞黄腾达而骄纵。追我所求,无怨无悔!贯穿职业生涯的精神就是奋斗的目标,这也是一个人始终应该保持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第一章: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择业不能看公司大小,择官不能看职位高低,关键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只要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完全发挥,即使选择一家三流的“小企业”,也能打拼出一片明朗的天空。汉献帝建安二年,17岁的诸葛亮告别寄人篱下的生活,辞别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在襄阳城外的隆中结庐而居,过上了晴耕雨读的隐居生活,一住就是10年。当时,东汉政权在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的冲击后摇摇欲坠,各路英雄豪杰便在这乱世之中纷纷而起。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并最终控制了黄河南北等地,势力范围扩大到将近大半个中国。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固守江东,大有图天下之势。被曹操称为“天下英雄”的刘备可算是最为落魄的一位,四处逃亡,先是投奔公孙瓒,接着是曹操,后来是袁绍,最终到刘表。实际上,刘备成了惟一没有地盘的“英雄”。在天下正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诸葛亮却一直居于隆中。对于一个没有家产又缺乏关系的年轻人来说,一切只能靠自己。他极力结交襄阳名士,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作。事实上,诸葛亮对自己未来的仕途期许颇高,绝非如《前出师表》所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有一天,诸葛亮对徐元直等襄阳名士表示:“凭你们的才干,将来仕途定会一片光明,当上刺史或郡守应该不成问题。”徐元直等当然也有这样的自信,他们反问道:“那你呢?”诸葛亮则“笑而不言”。以后的事实证明了诸葛亮的预言。徐元直官至曹魏政权的中郎将及御史中丞,孟公威出任梁州刺史,石广元历任郡守,后官至典农校尉。诸葛亮后来却成为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这说明他早就有了成就大业的凌云壮志。单从他“终日好为《梁父吟》”,能够挣脱传统的束缚,讽刺自古被历史学者尊崇的贤相晏子来看,他的理想就不是“燕雀之志”。10年后,诸葛亮的机会终于来了,他遇到自己一生中的贵人刘备。由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他毅然走出隆中,踏入仕途,开始了兴复汉室的人生旅程。诸葛亮真的只是被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才决定踏入仕途的吗?其实未必,他虽然隐居于隆中,但对天下时势了如指掌;他是经过对那些群起相争的“流人物”逐一审视后,才选择刘备这样一位“老板”的。刘备虽然暂时寄人篱下,但他出身名门,系皇家血脉;声望很高,仁义之名满天下;刘备是支颇具实力的“潜力股”,升值空间大。这从曹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话中便可推测而知。更重要的是,刘备虽然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缺少运筹帷幄的谋士,而诸葛亮正是这方面的优秀人才。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当时各方面都优于刘备的曹操和孙权呢?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前往东吴结盟,孙权的谋士张昭力劝他留在东吴,可是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回绝了。除了视刘备为知己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东吴当时谋士众多,人才济济,他不可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曹操手下也拥有郭嘉、程昱等一批人才组成的智囊团,更没有诸葛亮的立足之地。事实证明,诸葛亮“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择业原则完全正确,他借助刘备给予的信任,促成三国鼎立,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在当今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许多才能卓越的人在一般的公司里从事着平凡的工作,最终渐渐丧失了做大事、成大业的信心,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只有那些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的人才更容易引起老板的重视,他们的薪水自然会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经验告诉人们,选“老板”比选公司更为重要。只要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完全发挥,即使选择一家三流的“小企业”,也能打拼出一片明朗的天空。而那些目光永远盯在公司的牌子上却忽略自己的能力与企业需要之间关系的人,只能多走弯路,到头来在压抑中无所作为。“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条金科玉律使许多人成为了职场中的佼佼者。职场生存经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为一种目标,也完全可以“宁当鸡头,不当凤尾”。阿华是一所重点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只身南下广州寻求发展。按理说,凭他的水平进入大公司并不困难。可阿华在人才市场转了几圈,应聘到郊区一家规模不大的私人企业做管理。由于阿华肯动脑筋,又能放下架子虚心求教,不久就熟悉了企业内部运作,发现人员搭配不合理导致生产效率低。阿华及时提出了一些建议,老板立即采纳,企业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原以为阿华不过是委身屈就的老板从此对他刮目相看。短短数月,阿华成了老板的左膀右臂,不仅升职加薪,还颇受老板器重。“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种求职策略是很明智的,也很有实效。当今社会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大家都紧盯着大单位、大企业或外企等地方,势必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减少工作机会。何况这些地方人才相对集中,要想脱颖而出、干出成绩并非易事。相反,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十分强烈,大学生求职颇受欢迎;而且由于人才短缺,很快就会突显自身优势。一般老板也会给予充足的时间让新人展示“实力”。大学生调整心态与策略,到民营企业去,到乡镇去,其实不仅是就业的权宜之计,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平台,或许当“鸡头”比当“凤尾”更能取得成就。与众不同的求职方法求职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方法。比如别人有意讨好主考官,你可以为求职单位提出一些意见;别人都在极力争取高工资,你可以要求对方降低工资;别人老老实实地交出自己的底牌,你可以适当夸大自己的本事。诸葛亮在走出隆中之前,就与颍川学者司马徽以及荆襄名士庞统齐名。司马徽素以善于识人闻名,号称“水镜先生”,庞统是荆襄名族的后代,雅号“凤雏”,三人并称“水镜、凤雏、卧龙”。刘备最先结识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被他锲而不舍的诚意所感动,指出了
本文标题:诸葛亮的职业生涯(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54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