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治理江河1.71万公里,新增堤防多公里,新增恢复改善贫困地区灌溉面积802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5万平方公里,开展农村水电扶贫工程建设,新增、改善贫困地区装机约71.9万千瓦。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稳步推进,有力保障了水利工程建设和移民脱贫致富。一、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围绕乡村宜居宜业,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治理需要,以县域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结合村庄建设,在第一批55个试点县基础上,继续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结合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举措,强化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维护河湖自然形态,提高农村水系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功能。聚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完善灌区末级渠系、田间配套工程和小微型水源工程,打通农村地区水资源调配、防洪除涝、农田灌溉和河湖生态治理保护“最后一公里”。二、“十三五”成就“十三五”以来,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水利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水利投资达3.58万亿元,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49项,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1.治水管水思路发生深刻转变。坚持节水优先,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均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两手发力,积极推进水权和水资源税改革、水价和投融资机制等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2.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治理深入推进,淮河出山店、西江大藤峡、泾河东庄等一批控制性枢纽加快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薄弱环节建设不断加强,重点河段和区域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强化洪水监测预报预警,精细组织调度运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水旱灾害防御作用,科学抗御长江、淮河、松花江、太湖流域等多次大洪水、特大洪水,成功处置多次堰塞湖险情,有效应对多次大范围干旱,洪涝和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分别降低到0.28%、0.05%,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3.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28%和39.6%。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持续向北方受水区调水,1.2亿人直接受益,连续实施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确保中国澳门等珠三角地区供水安全。引黄入冀补淀、牛栏江滇池补水等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滇中引水、引江济淮、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开工建设,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成湟水北干、四川武引灌区二期等大型灌区,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亿多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5,为夺取农业连年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4.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持续开展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黄河干流连续21年不断流。开展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永定河北京段时隔25年实现全线通水,持续推进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保护修复。采取“一减一增”综合措施,系统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实施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修复减脱水河道9万多公里。5.水利扶贫攻坚和水库移民工作取得显着成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治理江河1.71万公里,新增堤防6300多公里,新增恢复改善贫困地区灌溉面积802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5万平方公里,开展农村水电扶贫工程建设,新增、改善贫困地区装机约71.9万千瓦。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稳步推进,有力保障了水利工程建设和移民脱贫致富。6.水利改革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河湖长制全面建立,百万河长湖长上岗履职。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6.4万个,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大江大河采砂秩序稳定向好。完成52条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制定282条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暂停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积极探索水权水市场改革,推进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水利利用金融贷款、社会资本的方式不断创新,投融资规模再创新高,结构更趋合理。水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水行政执法效能不断提升。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是治水思路发生深刻转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利改革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显着增强、水利综合效益最显着、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烈的五年。三、加强水土保持和河湖整治,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新期盼为目标,按照“严保护、重治理、提质量”的思路,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一)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着力提升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国家战略结合,为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基础。加强江河源头区保护修复。加强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源头区生态保护修复,聚焦草原草甸、森林灌丛和沼泽湿地,实施封育保护,采取禁牧轮牧,设立围栏和警示碑等措施,减少人为干扰,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强化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提高三江源“中华水塔”、若尔盖草原湿地、秦岭等重点江河源头地区以及重要水源补给地水源涵养能力。因地制宜实施林草植被恢复等预防保护措施,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化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以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区域为重点,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科学配置各项措施,提升治理质量和效益。长江上中游地区以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为重点,大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保护、淤地坝建设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东北黑土区重点加强侵蚀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保护黑土地。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二)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以水资源超载区、水生态脆弱区、水生态退化区为重点,以流域为单元,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保护治理,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推动河湖水域岸线保护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改善河湖生态质量,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量。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根据河湖水资源条件和生态保护需求,综合确定河流生态基流、分时期分阶段的生态流量(水量)保障目标、平原河网、湖泊生态水位(水量),做好已建水工程生态流量复核工作。南方河流重点保障河湖生态系统完整、健康、稳定。北方河流重点保障河湖水体连续性及重要环境敏感保护区生态用水。统筹生态保护与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关系,加强水利工程优化调度,保障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结合河湖库水系连通,提高河湖水体流动性,科学开展生态补水。加强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修复。推进退田还湖。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生态受损河流湖泊和重要生态廊道为重点,推进大运河、永定河、渭河、汾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滇池、草海等河湖生态治理修复,推动建设淮河、汉江、湘江、赣江等河流生态廊道。统筹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开展河湖综合整治,因势利导整治河湖,维护深潭、浅滩、跌水、洲滩等河湖水系自然形态,满足亲水游憩等需求。开展河湖滨岸带生态治理修复,按照防冲不防淹的原则,通过植被绿化、生态护坡(岸)等措施,提升河湖综合功能,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强重要河湖水生生物栖息地治理修复,科学营造适宜生境。继续推进三峡、丹江口等库区生态治理修复。加强水环境治理。对于水污染严重的河湖,坚持陆域和水域系统治理,结合河湖生态修复治理,逐步改善河湖环境质量。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着力提高新建城区、建制城镇以及黑臭水体沿岸的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优化调整入河排污口布局,控制污染物入河量。加强城乡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河湖污染水体治理,通过生态清淤、生态净化等措施,消减内源污染负荷、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湖环境质量。(三)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在确定地下水取用水量水位控制指标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通过节水、农业结构调整、水源置换等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采取“一减一增”综合治理措施,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加快地下水源置换,实施超采区地下水回补,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积极推进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四)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以保护和提升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合理布局水源和取水口。科学确定水源敏感断面和水位(流量),加强饮用水水源管护,划定管护范围,开展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估,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大引调水工程水源保护。持续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等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输水渠道(河道)水质保护,根据饮用水水源管护范围,完善隔离防护和警示设施,强化水质动态监测,健全水源保护巡查和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加强管护范围内风险防控,及时开展排查整治。强化城乡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进一步完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目录管理。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针对不同水源类型,加强生态防护和治理。加强水量优化调度,维护饮用水水源合理水位或流量。推动地方政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加强部门联动,推动水源污染防治和沿河湖排污口优化整治。结合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基本完成乡镇级水源保护区划定、立标以及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加强地下水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合理确定管控水位,严格取水管理。水开发强度,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加快地下水源置换,实施超采区地下水回补,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积极推进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参考资料:《“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本文标题: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15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