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8篇】【导读】这篇文档“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一篇】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1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6.表演。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五、作业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二、初读感知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三、解读记叙1、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四、细读写景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五、品读情怀1、朗读抒情议论句。2、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3、“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六、熟读成诵: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七、作业设计: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三篇】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单元的1篇教读课文。这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的文言文,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2、积累: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3、感悟: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2、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教学难点: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走近苏轼。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韵。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自学指导: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老师范读,拖音读“念”、“盖”、“但”这三个字。“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3、学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二)再读课文,读出宁静的氛围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1、文言积累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问,共同解决。重点词汇报积累:户:单扇门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步:名词作动词散步盖:大概是盖以诱敌——《狼》但:只是但当涉猎————《孙权劝学》2、品读析文读标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为什么要夜游?和谁一起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这次夜游给作者带来怎么样的思考。他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通过以上的问题,需要落实:(1)夜游的原因:月色优美(2)和谁一起游:张怀民补充张怀民的简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3)夜游时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品析景物描写的妙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皎洁,空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盖”的妙处。(疑惑—恍然大悟—欣喜)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作者的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全班讨论“闲人”的韵味。2、同学各抒己见,老师予以点拨。闲人:勾连“闲敲棋子落灯花”“人闲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感受到两人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闲人:勾连两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闲置),清闲无比(空闲),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苏轼所任职的黄州团练副使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虚名。虽是“闲人”,为何会有一个“但”字?表转折,表明两人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请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何夜无月……”。重点“闲人”,“但”。五、拓展延伸,温故知新1、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探究作者复杂的心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2、“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分享你接触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词文章。3、走进苏东坡,背诵全篇。六、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閒——闲志同道合悲凉心境闲情雅致七、教学反思得与失:黄枝秀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四篇】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学习重点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户:门;欣然: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念:想,思考;遂: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而行,散步;庭:庭院;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不过;耳:而已,罢了”;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五篇】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教学重点与难点: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1.反复朗读。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
本文标题: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85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