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2.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写作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2.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2.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一谈话导入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习作要求,并进行资料收集。二分组准备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同桌交流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意识三生习作师巡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参考资料,少熬夜!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1.学生自改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4.精彩赏析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2.汇编成册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知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风雪重围》,就是发生在抗战中一个真实的故事。2、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三、检查自读情况1、听写字词,纠正读音,辨别字形。2、理解词义。3、指名读课文,回答问题。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1、自读课文,思考:(1)杨靖宇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知的?参考资料,少熬夜!(2)口述课文,理清思路。2、交流讨论。3、班内交流汇报:(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悟英雄的精神品质。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的描写。日军的反衬。(2)记人叙事的写法。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感情朗读。5、学习英雄的事迹后,你想说些什么呢?板书设计:3风雪重围山林三尺深的积雪零下40摄氏度杨靖宇吨周旋抗击殉国日寇咬牙切齿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3学习目标: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课前准备: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参考资料,少熬夜!2.出示词语: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参考资料,少熬夜!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1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4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能力训练点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德育渗透点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二、学法引导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参考资料,少熬夜!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二)难点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三)解决办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五、教学步骤(-)揭题,练说1、板书课题。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二)理文,练说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参考资料,少熬夜!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三)激情,练读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四)延伸拓展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五)布置作业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2、练笔:仿
本文标题: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13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