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苏南地区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苏南地区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姓名:王爱武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黄凯20051101苏南地区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作者:王爱武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参考文献(28条)1.曾忠禄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期刊论文]-南开经济研究1997(1)2.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1(2)3.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1(11)4.迈克尔·波特.李明轩.邱如美国家竞争优势20025.刘国光.张其仔.李俊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一面对新经济的挑战20016.蔡宁.杨旭小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期刊论文]-经济管理2002(8)7.张元智.马鸣萧企业规模、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4(6)8.魏江.叶波企业集群中的技术学习分工和知识流动2002(09)9.陈国钧.郑健壮传统产业集群经济优势的研究[期刊论文]-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10.吴向鹏产业集群:一个文献综述[期刊论文]-当代财经2003(9)1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一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200012.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缺陷[期刊论文]-中国纺织2004(8)13.刘友金.杨继平集群中企业协同竞争创新行为博弈分析[期刊论文]-系统工程2002(6)14.蔡铂.吉晓莉产业集群的创新特性[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15.朱瑞博模块化抗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4(5)16.贺胜兰提升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分析[期刊论文]-企业经济2002(12)17.第二批纺织产业基地市(县)特色城(镇)名单2004(1-2)18.孙丽.刘奇中集群经济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期刊论文]-江苏纺织2004(2)19.郭凤典.刘志高我国典型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存在的潜在问题[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3(5)20.匡致远发展产业聚群促进产学研联合[期刊论文]-软科学2000(4)21.增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2004(06)22.孙伟.黄鲁成产业群的相关概念与分类[期刊论文]-科研管理2003(2)23.Michael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sofNations199024.MarkusenAStickyplacesinslipperyspace:atypologyofindustrialdistricts199625.PeterKnorringa.JorgMeyerStamerNewDimensionsinEnterprisCooperationDevelopment:FromClustersstoIndustrialDistricts199826.PiorM.SabelCThesecondIndustrialDivide198427.ScottAThecollectiveorderofflexibleproductionagglomeration:Lessonsforlocaleconomicpolicyandstrategicchoice199228.ScpttATheCollectiveOrderofFlexibleProductionAgglomerations:LessonsforLocalEconomicDevelopmentPolicyandStrategicChoice1992(68)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熊洁敏.XIONGJie-min以纺织产业为例浅析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山东纺织科技2005,46(3)我国纺织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在地域上逐渐集中于东部沿海省份,并形成大批产业集群.文章以纺织产业为例,试图分析产业集群的效应,以及我国纺织产业集群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2.期刊论文张丽君.秦耀辰.ZHANGLi-jun.QINYao-chen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以新野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产业集聚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空间邻近现象,更是企业保持不败竞争、区域保证强劲发展优势的重要策略.新野县是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县级地域单元,其棉纺织产业是以传统资源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回顾区域发展理论,从产业集群视角对新野县棉纺织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壮大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不仅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工业化质量,而且促进了城乡良性互动发展.3.学位论文方澜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理论与实证研究2005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本应使区位经济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事实恰恰相反,全球经济持久竞争力的获得通常依赖于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竞争对手、知识生产机构以及老练客户的集群发展。自20世纪初期以来,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一直是经济学家与地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通常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持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区域性产业外部规模经济和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目前,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释产业集群的发展机理与动因,类型与形态,辨析产业集群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社会资本的关系,与竞争力的关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设计基于集群的产业政策以及实证分析等方面。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政府日益重视集群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集群类型与发展道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与前沿问题,而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尚缺乏系统的认识与研究。纺织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端,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包括美国、意大利、法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的支柱产业。它已成为世界贸易格局变革,产业结构整合和国际关系矛盾冲突的焦点。哈佛大学纺织服装研究中心(HCTAR)分析意大利普拉托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由此提出了美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战略。日本纺织业自60年代末后进行了五次重大战略调整,这些调整都基于学术界和业界对纺织产业的深入分析,其中包括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及国际比较。韩国及我国台湾、香港的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研究,包括韩国东大门纺织服装市场和大邱纺织产业集聚区。中国是世界纺织大国,纺织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被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等省列为支柱或主导产业。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集群是比单个公司更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因此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高纺织产业集群的能级,对学术界与实业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探求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理论,设计促进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政策,给中国纺织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帮助。研究中主要以理论建模、数学建模与案例分析为主,同时辅以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案例调查主要集中在中国纺织产业集聚表现明显的江浙地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有:①集群形态对应集群的一种类型,也是集群演化发展的基础,即集群演化成长的一个阶段。形态,是一个从总体上反映对象外形和对象系统构造特征的概念。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中,一种形态即对应集群的一种类型,也即是集群演化成长的一个阶段。所以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的基础是集群形态,集群形态也是演化发展的阶段。当然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是从低能级形态趋向高能级形态。②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形态从能级高低角度可以分为水平集聚型、纵向集聚型或混合集聚型、创新集聚型或协同创新集聚型,依次对应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三个阶段。基于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及发生时期的视角、产业环境视角、竞争优势与经济绩效视角,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形态之间的差异做了比较。通过对每一个视角选取指标作对比,发现从集群的能级角度来说,水平集聚型能级最低,纵向集聚型或混合型集聚能级居中,创新集聚型或协同创新集聚型能级最高,这也与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阶段相符合。③自然禀赋、市场需求、外部规模经济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聚的动因,历史文化与政府行为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的形成条件,激烈的竞争与合作是水平集群最后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自然禀赋可以成为引发中国纺织产业集聚的重要诱因,但并非是决定中国纺织产业布局的关键性或决定性因素,它可以解释20%左右的产业集聚现象。纺织服装品的广泛用途(市场需求)真正刺激了在位纺织服装企业的规模扩张冲动与新企业因追求利润不断进入该行业的冲动,其结果是同类纺织服装企业开始集聚,它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聚的重要动因。纺织服装企业追求区域化经济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实现成本最小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这种行为会导致众多同类企业在某一区域形成水平集聚。外部规模经济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聚的最主要动因。历史文化与政府行为能够促进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的形成,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的形成条件。本文通过在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中构建协同论模型并求解,得出集群企业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是集群中其它企业的产量饱和度贡献程度小于1,这也暗含着激励的竞争与合作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的稳定共生条件。④大企业孵化、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是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聚转向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的动因。大企业的产出规模比较大,小企业的产出规模比较小是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最后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大企业孵化,这是中国纺织产业的水平集群转向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的最主要动因。这里面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随着大企业的进入,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也相应地跟进,由此形成一个网络性资源全面的进入;二是在中国纺织产业水平集群内部,随着中小企业的壮大,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逐步显现,这在江苏乡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表现的较为明显。通过构建运输成本模型,得出运输成本越低,纵向集聚越容易形成的结论,这也暗含着追求运输成本的节约是中国纺织产业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得以形成的又一动因。此外,追求交易成本的节约也是中国纺织产业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得以形成的一个动因。本文通过在中国纺织产业纵向集群或混合集群中再次构建协同论模型并求解,得出集群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是大企业的产出规模比较大,小企业的产出规模比较小,这也符合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的特征。⑤协同创新激励、环境管制、社会责任、国际竞争是中国纺织产业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转向协同创新集聚的动因。合作产出效果系数越大、正向激励效应越大、合作次数越多、收益因子越大,中国纺织产业协同创新群落越容易达到稳定共生。本文通过构建与分析协同创新激励模型,得出了纺织服装企业加入协同创新群落的动机取决于协同创新净优势的多少,这说明协同创新激励成为中国纺织产业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转向协同创新集聚的最主要动因。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环保压力、社会责任压力、国际竞争压力迫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必须重新考虑竞争战略,以保持持续竞争力,这三种压力也成为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的潜动因。本文通过构建与分析博弈论模型,得出提高合作产出效果系数值、正向激励效应值、合作次数值、收益因子值、政府塑造信任合作环境或是加大对背叛行为的处罚力度都可以促进中国纺织产业协同创新群落的发展,从而促使协同创新群落达到稳定共生。⑥促进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政策要有阶段性与针对性。集聚准备阶段,政府政策重点集中于建立研发等创新机构;起飞阶段(水平集聚)政府政策重点集中于帮助开拓市场空间(如政府采购)和需求指导(如需求信息供应)等;成长阶段(纵向集聚或是混合集聚)政府政策重点集中于促进整合和帮助建立社会中介组织以及法律契约制度的规范等;成熟阶段(协同创新)政府政策重点集中与进一步完善创新机构以及促进合作等。产业集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创新,中国纺织产业集群亦是如此。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在某一地方引进大学、研究院所、培训组织等创新机构(这些机构以研究纺织服装为主),通过对纺织服装技术创新成果的利用,从而带动相关支持企业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或者说在纺织服装技术创新机构等周围划出一定地区,
本文标题:苏南地区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