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经济周期理论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内涵与分类第二节古典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1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内涵与分类经济周期是指宏观经济环绕长期增长趋势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宏观经济学2经济周期的阶段繁荣萧条衰退复苏tY顶峰谷底宏观经济学3繁荣与衰退繁荣是指经济周期的波峰和接近波峰的阶段。繁荣时期的一般特征是社会需求旺盛,生产迅速扩大,失业人数减少,商业投机活跃,信用不断扩张,国民产出达到最高水平。当繁荣达到顶峰,经济失去了内在平衡,便进入了衰退阶段。在衰退阶段,经济活动锐减,由于社会需求下降,生产相对过剩,产品严重积压,价格与利润跌落,工厂和银行纷纷倒闭,造成工人大量失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宏观经济学4萧条阶段是经济在衰退之后达到的低水平相对稳定阶段,这个阶段的一般特征是工厂和银行不再继续倒闭,生产水平不再下降,但是存在大量闲置生产能力,经济处于低水平停滞状态。萧条持续了一段时期之后,经济内部的失衡状态逐渐消失,随着市场情况的好转,萧条便让位于复苏。在复苏阶段,生产开始恢复。社会需求逐渐增加,物价上升,利润增加,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增雇工人,从而引起信用扩大,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渐趋活跃。随着经济活动不断增加,经济将进入周期波动的下一个繁荣阶段。萧条与复苏宏观经济学5经济周期的内涵第一,经济周期的核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的波动。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处,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宏观经济学6经济周期与季节性波动的区别首先,季节波动的周期长度是相对稳定的,周期每个阶段的出现在时间上通常有严格的规律性。经济周期的周期长度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因此经济周期的规律性主要不是指在时间上的定期性,而是指周期波动的各个阶段按一定次序重复出现。其次,季节波动幅度较小,经济周期由于持续时间长,波动幅度要大得多。宏观经济学7第三,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等各类经济活动的季节波动有很大差异,而经济周期则具有较强的使各类经济活动发生同步波动的趋向。第四,季节波动基本上是经济系统的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经济周期虽然对外因变动也很敏感,但它基本上决定于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宏观经济学8二、经济周期的相关概念1、商业危机与商业周期资本主义早期和平时期发生了商业危机,产品价格暴跌、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商业危机的出现具有重复性规律,不同于灾难性事件导致的经济波动。商业危机是商业周期波动的一个阶段。整个商业周期的阶段为繁荣、危机、不景气和复兴四个时期。宏观经济学92、古典周期与增长周期古典周期:在经济周期的衰退过程中,总产出水平下降。增长周期:在经济周期的衰退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不是总产出的下降。宏观经济学10tY古典周期宏观经济学11tY增长周期宏观经济学12三、经济周期的分类短周期基钦周期:英国经济学家基钦研究了1890-1922年间英美的经济指标,发现存在一个40个月(约3-4年)的短周期。基钦在研究了1890-1922年英国和美国银行信贷和存货波动情况的基础上,把经济周期划分为两类:主要周期(majorcycles)和次要周期(minoecycles)。他发现主要周期的平均长度是8年;次要周期的平均长度是40个月。这种次要周期主要描述企业存货投资的周期波动。因此,他把这种存货周期称作短波周期。宏观经济学13中周期朱格拉周期: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最早(1860年)提出经济周期的思想,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一个9-10年的周期;以两次商业危机出现的时间间隔衡量周期长度,即波动幅度较大的相邻两次波峰(或波谷)的时间间隔。朱格拉周期往往包合着2或3个基钦周期。从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看,朱格拉周期更为重要,这类周期的大幅度波动对生产、就业、价格、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等产生重大影响。宏观经济学14库兹涅茨周期:库兹涅茨研究了英、美、法、德、比利时等国19世纪初叶到20世纪初叶的统计资料,指出存在一种与建筑业相关的经济周期,长度在15-25年之间,平均长度20年左右,这种长周期称为库兹涅茨周期或建筑业周期。中长周期宏观经济学15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研究了英、美、法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统计资料,认为资本主义有一种50-60年,平均长度为54年的长周期(长波)。宏观经济学16熊彼特周期熊彼特提出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长、中、短“三种周期”的理论。沿袭了康德拉季耶夫的说法,把近百余年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进一步分为三个“长波”,而且用“创新理论”作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它们的应用,作为各个“长波”的标志。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宏观经济学17对于长周期,多数人认为,周期太长,与人们所关注的经济活动直接联系不大,因此较少有人重视它。中周期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是研究中周期的。由于中周期和设备投资关系密切,也有人把它叫做设备投资周期。关于短周期,经济学家主要把它看作与存货调整关系密切的周期波动,因而,他们有时也称它为库存周期或存货调整周期。短周期在实际经济短期决策的微观层次上,比起中周期受到更多的重视。宏观经济学18第二节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古典经济周期理论系指凯恩斯理论出现之前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出现的危机、衰退或萧条被认为是偏离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暂时现象,通过市场调节,即价格和工资的灵活变动,可以使经济自动回复到正常状态。一、农业收获理论二、技术创新理论三、货币理论四、投资过度理论五、消费不足理论宏观经济学19一、农业收获理论“太阳黑点理论”和“雨量理论”。W.S.杰文斯研究了英国从1721年到1878年的商业记录。他得出商业危机出现的平均时间间隔是10.466年,这个周期长度与当时测定的太阳黑点出现的平均周期长度10.45年几乎完全吻合。由此他提出了“太阳黑点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波动归因于太阳黑点有规律的活动。宏观经济学20美国的H.L.穆尔通过对美国某些地区雨量资料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受雨量所代表的气候周期变动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为8年。他还从天文学上找到了根据,这种根据是金星每8年一次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受它的磁场影响,太阳光不能充分射到地面,从而引起的雨量变化影响到农业生产。宏观经济学21经济周期的农业收获理论对于现代经济学家来说虽然荒诞离奇,但其产生却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初期,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的波动对整个经济影响很大。因此,那时对经济周期的研究自然要从农业生产的被动中寻求原因,而农业收获的好坏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就必然会产生根据自然条件变动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宏观经济学22二、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概念是熊彼特周期理论的核心,它包括:技术发明和革新的实际应用,新产品的推广,新生产方法的采用,新市场的开辟,新资源的获得,以及新型企业组织的实行。因此,“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宏观经济学23●熊彼特把创新作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用创新来解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释经济周期。(1)创新导致了经济的繁荣。创新为创新者带来超额利润。受利益的驱动,其他企业纷纷仿效,社会投资增加,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信贷扩张,国民收入增长,经济走向繁荣,从而形成“创新的第一次浪潮”。宏观经济学24(2)创新结束时,经济就会衰退。随着某种创新在全社会的普及,新产品大量增加,价格下降,该创新带来的经济利润也随之消失。此时社会投资不仅不再增加,反而减少。投资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衰退。原因在于:第一,创新在引起投资增加的同时,也使投资品的价格提高,未进行创新的企业将因此减少投资,甚至被淘汰出局。第二,创新结束后,在新的创新方向确立之前,由于找不到新的投资方向和场所,企业投资减少。宏观经济学25所谓第二次浪潮是指建立在创新引起的第一次浪潮基础之上的其他非创新生产部门的扩张。在创新普及过程中,经济逐渐高涨,非创新部门厂商在乐观情绪的支配下,高估社会对产品的需求,大量地增加投资。消费者的乐观情绪也使得消费者高估未来的收入,过度消费。产品需求的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必然引起非创新生产部门的扩张。(3)第二次浪潮宏观经济学26第二次浪潮中的新投资大多与创新无直接的关系,是由第一次浪潮引起的,存在失误和过度的可能。当第一次创新浪潮消退经济走向衰退时,第二次浪潮也必然随之消退,那些失误和过度的投资大量减少,使经济走向萧条。在萧条阶段,当第二次浪潮的不良影响被消除以后,经济便进入复苏阶段。当新的创新产生时,经济又逐渐进入高涨,开始新一轮的波动。(4)创新的第二次浪潮导致了萧条与复苏宏观经济学27三、货币理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活动之所以会出现繁荣与萧条更迭起伏的变化,完全起因于货币信用的变动。非货币因素等等也许会引起个别行业中的局部萧条,但却不能形成带有经济周期意义的普遍萧条。宏观经济学28当以货币表示的商品需求增加时,商业即趋于活跃,生产增加,价格上升;反之,则商业趋于呆滞,生产减缩,价格下跌。货币表示的商品需求是由消费者的总货币支出决定的,而消费者支出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动。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信用的控制,可以避免经济波动。宏观经济学29四、投资过度理论1.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基本特点是认为货币信用的膨胀是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起经济扩张并由此导致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原因。但是,也不把危机解释为纯货币现象,而是认为危机之所以出现仍是由于货币因素所引起的两大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配合比率的失调,即相对消费品生产部门而言,投资品生产部门过度扩张了。投资品生产部门过度扩张是因为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货币信用膨胀带来投资过度,货币的供给低于货币的需求。宏观经济学302.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则强调非货币因素在经济周期形成中的作用。该理论并不否认货币因素对引起投资过度的作用,但认为这种影响是次要的。投资过度的主要因素是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的开辟、以及农产品的丰收等。许多学者认为,十九世纪的周期现象,就是由种种新发现和新发明酿成的。在种种新发现和新发明等外生因素刺激下,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如果没有新发现和新发明,则经济就逐渐走向衰退。宏观经济学31五、消费不足理论收入中储蓄增多,消费支出就要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储蓄一般用于生产性投资,消费品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得消费品供给增加,加剧了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因此,根据这种理论,繁荣之所以会走向崩溃,是由于在消费品生产迅速增长情况下的需求不足。在扩张时期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落后于价格的上涨,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会引起信用膨胀和储蓄过度,最终会因生产结构失调而导致经济衰退。宏观经济学32第三节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种始向上,继向下,再重新向上的周期性运动,并具有明显的规则性,即经济周期。在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阶段中,“繁荣”和“恐慌”是经济周期中两个最重要的阶段。宏观经济学33在繁荣后期。由于资本家对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因而使生产成本逐渐加大或利率上涨,投资增加。但实际上这时已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劳动力和资源渐趋稀缺,价格上涨,使资本品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大;另一种情况是,随着生产成本增大,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利润逐渐降低。由于资本家过于乐观,仍大量投资,而投机分子也不能对资本的未来收益作出合理的估计,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宏观经济学34随即资本家对未来失去信心,使投资大幅度下降,于是,经
本文标题:h9-经济周期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1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