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经典资料 > 第一章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学(第二版)1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述第二章内部控制要素——内部环境第三章内部控制要素——风险评估第四章内部控制要素——控制活动第五章内部控制要素——信息与沟通第六章内部控制要素——监控第七章内部控制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第八章内部控制评价概论第九章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本章概要第一节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内部控制的概念第三节内部控制的功能与局限性第四节美国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第五节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述第一节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内部控制的五个发展阶段2019/9/256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30年代及以前)(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1世纪开始至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学(第二版)3一、内部牵制阶段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与程序的效率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组织结构,董事会及其所属委员会,特别是审计委员会发挥的职能,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使用的控制方法,包括经营计划、预算、预测、利润计划、责任会计和内部审计,人事工作方针及其执行等,影响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如由银行指定代理人的检查等。(2)会计制度(AccountingSystem),是指为认定、分析、归类、记录、编报各项经济业务,明确资产与负债的经管责任而规定的各种方法,包括鉴定和登记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对各项经济业务按时和适当地分类,作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将各项经济业务按照适当的货币价值计价,以便列入企业内部控制学(第二版)4财务报表,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以便按照会计期间进行记录,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表述经济业务及对有关的内容进行揭示。(3)控制程序(ControlProcedure),是指企业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如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的适当授权;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分工,如指派不同的人员分别承担业务批准、业务记录和财产保管的职责,以防止有关人员对正常经济业务图谋不轨和隐匿各种错弊;账簿和凭证的设置、记录与使用,以保证经济业务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如出厂凭证应事先编号,以便控制发货业务;资产及记录的限制接触,如接触电脑程序和档案资料要经过批准;已经登记的业务及其记录与复核,如常规的账面复核,存款、借款调节表的编制,账面的核对,电脑编程控制,以及管理者对明细报告的检查等。四、内部控制框架阶段2013年5月14日,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对五要素和内控有效性方面作了如下完善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学(第二版)5(5)强化公司治理的概念(6)充实反舞弊和反欺诈的相关内容五、风险管理阶段(1)细化提出用语支持5个要素的17项原则(2)明确“目标设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3)扩大报告目标范畴(4)强调“企业自身的判断”一、内部牵制(InternalCheck)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内部牵制。•远在公元前36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记载中,就可找到内部牵制的踪迹。在当时极为粗糙的财务管理活动中,记录员要核对付款清单,并在付款清单上打上“点、勾、圈”等核对符号,表明检查账目的工作已经完成。这表示简单的内部牵制措施已经出现在原始的会计实践中。•当时的内部牵制活动仅是由于经济发展、管理需要产生的自觉不自觉的活动。人们从未对内部牵制本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以认识,提出某些见解,仅是凭经验进行着最粗糙最简单的内部牵制活动。•到了13世纪末,会计上出现了复式簿记之后,内部牵制的发展有了新的进步。在当时,作为会计控制的复式簿记是以单纯的记账人与保管人相分离的职责分工为基础的。•15世纪末,借贷复式记账法在意大利出现。自此,开始对管理钱财物的不同岗位进行分离,并利用其勾稽关系进行交互核对以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分离。为了保护资产,保证会计纪录的正确性,提高管理水平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一些企业逐步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的办法,即按照人们的主观设想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以防范和揭露错误。这里所指的所谓的内部牵制是指企业内部明确各方面的权限、职责,便于在经济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自动检验错误、防止舞弊的一种控制机制。基于该内部牵制定义建立起来的会计工作制度,就叫做内部牵制制度。至此,内部牵制开始走向成熟。•这段时期的内部牵制,基本上是辅助会计职能,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人们对上述内部牵制的基本思想——查错防弊,长期以来没有根本的异议,以致在现代的内部牵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成为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的雏形。•根据《柯勒会计辞典》(Kohler’sDictionaryforAccountants)的解释,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使每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在这规定的处理程序中,内部牵制机制永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部牵制的定义1•L.R.迪克西(L.R.Dicksee)最早于1905年提出内部牵制,他认为,内部牵制由三个要素构成:职责分工;会计记录;人员轮换。内部牵制的定义2•1912年,R.H.蒙哥马利(RobertH.Montgomery)出版了《审计理论与实践》,后来被审计届誉为审计师“圣经”的不朽名著,书中指出,所谓内部牵制,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某位职员的业务也与另外一位职员的业务必须是相互弥补、相互牵制的关系,即必须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和业务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以便相互牵制,防止发生错误或弊端。内部牵制的定义3•1930年,乔治·E.本利特(GeorgeE.Bennett)发展了内部牵制的概念,给内部牵制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内部牵制是账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使得员工在从事本职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的工作进行连续性的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内部牵制的定义4案例:“全能”会计中天集团是一家大型企业,设有自己的财务公司并在内部设立分支机构。财务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是由一位名叫马庆的人同时兼任资金调拨、制单、记账、印鉴等多项业务。2003年9月30日,马庆没有经过经理的授权批准,就按该企业上海某开户银行的“要求”(据事后调查,银行是为了满足存款期末余额的考核指标),通过银行转账支票将分公司在该行活期账户上的3000万元转成在该银行的定期存款,同时该行给分公司开具了大额定期存款单据。10月8日,该银行又将这笔3000万元定期存款转回到活期存款账户。最后经追查,银行给该笔业务开具的定期单利率为零,并且活期存款也少支付8天利息共1.38万元。从本案可以看出,马庆一人同时兼任资金调拨、制单、记账、印签等多项不相容岗位工作,违背了内部牵制的基本原则,以至于内部缺乏相互制约以防范风险的机制,结果使资金管理出现了漏洞,从而带来较大风险隐患,发生款项挪用也就在所难免了。•内部牵制基于两个设想:第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第二,两个或两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内部牵制理念的科学性现实生活中内部牵制的形式•实物牵制:如钥匙交两个以上的人持有•物理牵制:如银库大门按非正确手续操作就会报警•分权牵制:每项业务由不同的人或部门去执行•簿记牵制:明细账与总账定期核对二、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内部牵制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1.最早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是1934年美国发布的《证券交易法》。该法规定:证券发行人应设计并维护一套能为下列目的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1)交易的记录必须满足公认的会计准则或其他适当标准编制财务报表和落实资产责任的需要;(2)交易依据管理部门的一般和特殊授权执行;(3)接触资产必须经过管理部门的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4)按照适当时间间隔要将财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核对,并对差异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2.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该报告首次正式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3.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并首次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由此,内部控制进入“制度二分法”或“二要素”阶段。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与财产安全和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有直接联系的所有方法和程序,如授权与批准控制、从事财物记录与审核的职务及从事经营与财产保管的职务实行分离控制、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等。内部管理控制主要是与贯彻管理方针和提高经营效率有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一般与财务会计只是间接相关,如统计分析、业绩报告、员工培训、质量控制等。4.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中,重新并且更加明确地阐述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定义。•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规划、保护资产安全以及与财务报表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规划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三、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ControlStructure)阶段(20世纪80年代)•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55),并规定从1990年1月起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l号》。该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该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与程序的效率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①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②组织结构;③董事会及其所属委员会,特别是审计委员会发挥的职能;④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⑤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包括经营计划、预算、预测、利润计划、责任会计和内部审计;⑥人事工作方针及其执行;⑦影响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如与银行的关系等。1.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是指为确认、归类、分析、登记和编报各项经济业务,明确资产和负债的经管责任而规定的各种方法。也就是要建立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健全的会计制度应实现下列目标:①鉴定和登记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②对各项经济业务按时进行适当分类,作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③将各项经济业务按适当的货币价值计价,以使列入财务报表;④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以便按照会计期间进行记录;⑤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表述经济业务以及对有关内容进行揭示。2.会计制度•控制程序指管埋当局所制订的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目的的方法和程序。包括:–①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的批准权;–②明确各个员工
本文标题:第一章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0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