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范例4篇
1/50《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范例4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范例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22009年第9期安徽文学21文学评论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看陈旭麓先生的史观◎童玉汝(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是陈旭麓先生晚年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本书中,他摒弃了以革命为中心的近代史分析架构,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变迁作了具体深入的考察论证,把“新陈代谢”这一主旨展现为非常丰富多采的内容,还原出近代社会巨变的图景,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范式,但同时这本书又深受社会进步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而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关键词陈旭麓新陈代谢、史观2/50文章编号1671-0703(2009)09-021-02陈旭麓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是国内学界公认的辛亥革命史和中华民国史最早的倡导者。晚年遗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是他积多年之思探讨“新的线索”的产物,是他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本书中,他摒弃了旧的僵化的以革命为中心的近代史分析架构,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变迁作了具体深入的考察论证,在社会结构方面,不仅考察了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革命变革,而且考察了农村社会组织、城镇中的行会组织在近代的演变,近代社会中特有的会党组织的作用,不平等条约制度化引起的社会变化等;在社会生活方面,不仅研究了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以及政治革命和外来影响如何引起社会习尚的改变等;在社会意3/50识方面,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种种社会心态,并表现为语言构造上的变化等。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论证,把“新陈代谢”这一主旨展现为非常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富思辨地还原出近代社会巨变的图景,从而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范式。《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是陈旭麓先生凝聚了数十年心血的手稿,集中代表了他的史学观念,我想就此书谈谈陈旭麓先生的史学观念,以及我的一些认识。这本书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直至今日仍被誉为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著作。此外这本书虽然第一次出版在92年,但陈旭麓先生亡故于88年,所以这本书其实距今已有20多年的4/50时间,藉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那个时代与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史学观念的差异。陈旭麓先生的史学观念留给我比较深刻印象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评述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陈代谢”说的分析框架中,陈旭麓先生在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时并未抛弃阶级观点,他认为弄清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是必要的,但对此需作具体的科学分析,不应简单地鉴定历史人物的阶级成份,也不能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标准;对历史人物进行阶级分析,不能采取肯定或否定一切的简单化态度,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社会政治活动、思想观点上来看历史人物,做到阶级分析与具体时代相结合,使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由思想和行动表达出来。比5/50如陈旭麓先生将买办作为一个阶级考察的时候,肯定了买办兴办民族企业的功绩,并对其中一些人的爱国热诚予以赞赏,而不像过去将买办定性为反动阶级而一味予以否定,并且忽略买办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做出重大贡献的事实。二、关于革命与改良。革命与改良,是贯串整个中国近代史始终的重大问题,近代中国就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的。但在中共建国后前三十年中形成的中国近代史架构以革命为叙述中心,在这个分析架构中,改良一直被看成是软弱的、灰色的,甚至是反动的。陈旭麓先生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改良,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改良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事物的新陈代谢,决不是简单的否定和取代的公式,而是一个扬弃和汲取的复杂过程。陈旭麓先6/50生分析了改良派从维新派到保皇派再到立宪派的循环和代谢过程,以及这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各自的含义,认为20世纪初年革命派与立宪派之间的激烈论争和分道扬镳的对抗形式,实质上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治模式的争夺。二者的并峙表现了革命与改良的不同一性,及对抗性,但对立着的双方都要求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又具有同一性。并从二者的性质、反帝爱国、思想武器和斗争锋芒等四个方面,详细地论证了这种同一性。三、关于近代社会变迁的动力和阻力。陈旭麓先生认为,与静态的、具有很大凝固性的传统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7/50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机制变外来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很大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陈代谢的急剧性,这种急剧的程度是中国传统的静态社会所不曾有过的,也是西方社会由传统向近代演变过程中所不曾出现过的。这就意味着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给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从根本上制约了近代国家体制的确立;二是近代社会上层体制、政治思想的演变是迅速的,而社会生产、经济结构尤其是乡村社会的变迁则是缓慢的。在政治思想上,广大的处于底层社会的芸芸众生从意识到生活都没有越过小生产的轨道,实现向近代的根本转变。这就意味着经济基础与上层体制、国家8/50与社会的严重脱节和不对应性,这种脱节和不对应性导致了上层体制始终处于游垠无根的摇摆状态,无法正常地走上宪政的轨道。陈旭麓先生提出的“新陈代谢”说作为一个崭新的近代史分析框架,酝酿于70年代末,构思于80年代初,而于80年代末形成周密严整的学说。这个新体系包含了阶级斗争,但又广于阶级斗争;它体现了经济发展,又包容了政治、思潮、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嬗。“新陈代谢说”超越了前此流行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以阶级斗争为轴心,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的递进为主线的架构,对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和话题做了具体而比较客观的辨析,但到今天再来看这部书也存在着一些缺陷。9/501、受社会进化论影响的文化优劣评判。陈旭麓先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的史观不可避免的受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进化论”的影响,即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的运动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不断发展和更替。时至今日“社会进化论”未能把边缘地区的发展纳入世界发展轨迹中而陷入“单线进化论”,已经受到了众多的批评。陈旭麓先生的“新陈代谢”说认为当时的中国落后于西方,于是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向西方学习,陈旭麓先生笔下的先进的中国人都是向西方学习立志于救国图强的人,并且学习的层次由西方科学技术而民主制度而深入到以西方近代文化变革传统中国的文化心理。在进化史观的评判下,西方文明成了近代的先进的;中国文明则变为传统的落后的。这点上我比较认同文化史观,它否认了10/50文化有优劣。文化史观中各种文化是共时态并列的,否定超文化的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认为不同文化会有类似的“生命历程”,即都经过起源、繁荣、衰落与灭亡等阶段,而且其间有许多机制是各文化的生命历程中共同的或相似的。与进化史观不同的是这里的文化生命历程并不具有“进步”的意义。因而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那也不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轮循环。所以尽管各文化或“文明”在经验上存在着时序的先后,但“在哲学意义上”仍可以把它们都看作是共时态的。2、“冲击—回应”模式与“传统—近代”模式中所体现的“西方中心主义”。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对中国史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大多数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学者们都把鸦片战争作11/50为近代中国的起点。这种划分表明这样一个观点,即“中国近代的革命肇始与中国跟西方的接触。西方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西方思想和现代技术的输入是这场革命的原动力”。陈旭麓先生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因为鸦片战争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厉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又因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侵华而学习西方制度等等。“传统—近代”模式是“冲击—回应”模式放大,“传统—近代”模式认为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因此中国近代史也将按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认为中国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某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然12/50一击,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传统社会是静态的、具有很大凝固性的,而近代社会则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并且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被描述为:“很大程度上来自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机制变外来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这两种模式实质上同属“西方中心”模式,都认为西方近代的工业化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而中国社会的内部,始终无法产生这种工业化的前提条件,需要西方入侵提供这些条件。因此近代中国所能经历的一切有意义的变化只能是西方的变化,而且只有在西方冲击下才能引起这些变化,这样“就堵塞了从中国内部来探讨中国近代社会自变化的途径,把中国近代史研究引入狭窄的死胡同”。美国史学家柯文在批判西方中心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13/50“中国中心观”:中国历史一直有一条“剧情主线”,“在1800或1840年,这条主线完全没有中断,也没有被西方所抢占或代替,它仍然是贯穿十九乃至二十世纪的一条最重要的中心线索”。柯文认为“十九、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有一种从十八世纪和更早的时期发展过来的内在结构和趋向。若干塑造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一直在发挥作用: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的增长和疆域的扩大,农村经济的商业化,社会各阶层在政治上遭受的挫折日增等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受着时代的局限,每个时期的史观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每个时期的人都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重塑过去的历史。从建国到70年代末,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革命史观成了我们叙述过去的视野;到了80年代,推进现代化成了时代的主题,于是科技发达的14/50西方重新成为中国学习的榜样,以西方为中心的叙述模式不可避免的出现;而到了20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也随着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学术本土化问题,创造-参与的意识日浓,西方中心主义遭到批判,而中国中心观的兴起势所必然,当然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史学界史观的变化,很大一部分也受到了欧美史学界的影响。陈旭麓先生的“新陈代谢”说无疑就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那个时代的产物。《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3近代中国——1840年-1912年的中国历程内容简介:书名:《近代中国的历程》作者:《文史知识》编辑部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2年8月15/50主要内容:该本《近代中国的历程》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一共包括了七个章节,分别是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女界革命、乡下人进城、晚清的上海租界、尚武的精神、革命。本书不仅仅讲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而且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明定国是:背景与意义”、“20世纪新中国的呼唤——《少年中国说》论析”等等。本书将中国近代的重大事件包含在内,并且细致的描写了各个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过程。近代中国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近代的中国,所以总是觉得近代中国的历史离我很遥远,但是在阅读了《近代中国的历程》这本书,我想,其实我们距离那些历史并不遥远。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由封建帝制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且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又出现了诸如戊戌变法、兴建新式学堂、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事件。在这本《近代中
本文标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12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