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可转债转成股票有哪几种情况(推荐DOC294)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一、概念(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广义含义。•区域经济增长周期的分类:(1)基钦周期(短周期)(2)尤格拉周期(中周期)(3)库茨涅兹周期(长周期)(4)康德拉杰耶夫周期(长期经济周期)•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很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形成生产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两方面机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二是供给的驱动,指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按照特点划分: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有两大杠杆:其一是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钱纳里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到效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其二是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处于不同的地区,企业生产效率相差很大。如果将有效的生产要素资源都投入到具有高效率的地区,宏观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十分明显。高效率的地区并不仅仅指发达地区。2.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具体化为各产业部门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个或某几个部门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行产业拉动区域经济整体增长。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行地区拉动区域经济整体增长。二、经济增长理论(一)均衡增长理论•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必须打破这种均衡,使整个区域经济同时增长。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1.低水平均衡描述理论(1)赖宾斯坦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赖宾斯坦认为,不发达经济中存在人均收入提高的趋势,但也存在相反趋势。要想使区域经济增长,必须使投入足够大,克服相反趋势带来的影响。赖宾斯坦认为应当有个投入临界点,突破该临界点区域经济就能增长。(2)内尔森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不发达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提高或降低的趋势: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产生影响,即便在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导致人口增加,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又回复到原有状态,或更低水平。如果不能变革制度,由国家力量介入,则很难打破这种状态。(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不发达地区低收入产生低储蓄力,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这是从供给角度看。从需求角度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外资进入,投资不足则生产率难以提高,又引起低收入。即贫困恶性循环。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1)纳克斯•他认为恶性循环根源在于资本不足,而外来资本缺乏在于本地区缺少有效需求。只有大范围地在各部门中平衡地进行投资,使各部门间互相形成需求,才可能造成大量有效需求,吸引资本进入。(2)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的理论基础: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由于三个“不可分性”,部门间增长只有相互协调,经济才可能增长。•大推进理论是指在一个足够大的外部资本的推动下,在区域各个部门间推进增长,促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需求,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二)非均衡增长理论1.非均衡增长的概念•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然后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在于:认为落后地区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同时投向所有部门,故只能集中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赫希曼指出,政府投资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发展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2.连锁效应•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概念,为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非均衡增长的前提是存在区域贸易:率先投入的部门要带动区域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经济;而部门规模扩大后必需庞大市场。显然,落后地区不可能满足要求,故必须向其他地区输出。区域贸易是非均衡增长的关键。(三)新增长理论•研究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新变化:1.技术的外部性与经济增长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3.创新与经济增长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第二部分: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除此之外,区域经济增长还与产业部门规模收益带来的聚集效应相关。故理查森建立以下公式:Gvi=Ga+(βkGk+βlGl)×αα>1则规模收益递增,α<1则规模收益递减。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1)开发对象位置、范围的明确性;(2)开发的时效性;(3)开发行动的综合性、普遍性。•内容: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一)开发模式•开发模式建立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的理论基础上:主导部门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带动作用会通过乘数效应放大。1.增长极模式•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增长极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日益壮大,周围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这种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增长极已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增长极同时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甚至可能产生回波效应;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2.发展轴模式•发展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出现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或称为“点轴”)。3.网络型模式•由若干个发展轴联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而形成增长的网络。•增长网络的形成使极化效应产生的聚集规模经济在更大范围内表现出来。对于网络所在区域来说,意味着增长结果的分散化和增长极点的分散化;对于更大区域来说,则将整个网络区域视为一个巨大增长极,所以其极化的效应可能更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可能更大。(二)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的更替•区域经济增长依靠要素投入。但要素投入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才能够获得产值增长。如果主导部门和与之相关的其他部门在区域内已形成,经济的继续增长就必须靠要素投入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1.产业部门的发展阶段•产业部门发展四阶段: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2.对产业部门发展的判断方法(1)以产业部门的增长率为判断依据(2)对各产业部门评分比较(三)区域开发部门的转移1.理论基础•区域内兴旺部门越多、衰退部门越少,则区域经济越有活力。故应不断淘汰衰退部门,发展兴旺部门,实现产业部门的转移。•产业部门的转移一般会受制度资源环境、资本收益率、劳动力工资率等因素的影响。2.国际产业转移现状(1)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2)转移主体依次由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3)由加工装配开始,过渡至原材料与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4)第三产业投资成为热点;新兴主流方式为生产外包。
本文标题:可转债转成股票有哪几种情况(推荐DOC29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8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