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特点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回良玉指出,发展县域经济要着重做好六个领域的工作。包括:着力建设现代农业,拓宽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尝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县域金融改革,缓解农民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改善县域投资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等。回良玉还表示,要扩大大中城市的产业向县域转移的规模,打破行政界限,逐步形成县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的格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我国的县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对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东部沿海省份,县域经济呈现出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张扬优势、突出特色、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出现了新苏南模式、顺德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归纳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条件、优势、途径、措施、效果等方面的高度概括。二、基于产业驱动视角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来审视,既然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面临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选择,那么以县域所拥有的优势为依据划分县域经济的类型,可能更有现实针对性,至少对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据此,我们参考了季建业等的研究成果,把县域经济分为四类,即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和资源禀赋驱动型县域经济,并细分为若干亚类。主要关注点是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但也内在地包含了劣势的分析。(一)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是指已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县域。即在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无论从产值还是就业比重都已占主导地位。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乡镇工业蓬勃发展。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可以具体分为三种情况:(1)大城市依托型工业化。其主要特征是发挥距大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利用城市科技、人才和产业基础,围绕城市产业延伸配套需求、鲜活农副产品需求发展工业和高效农业;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兴建工业园区、开发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工业聚集,同时深化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湖北仙桃就是借武汉之力壮大县域经济成为该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它的发展定位是“产业轻结构、经济外向型,当好二传手、融入大武汉”。(2)内生型工业化。以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为代表。苏南模式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其典型为全国百强县“状元”江阴。东邻上海、西望南京的江阴以沿江开发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平台,在打造沿江国际制造业基地中,江阴对沿江地区实施立体型开发、放大性开发、可持续开发和联动式开发,把沿江制造业载体做得更大,重点打造钢铁、车船、石化、包装材料等具有临江产业特色旗舰型项目和龙头型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和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把一些小型的配套企业向腹地延伸和发展,形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同时,以资本运作推动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目前,江阴上市公司达14个,累计募集资金达73亿元,为江阴经济快速发展增添强大动力。2003年,江阴财政收入68.6亿元。他们不仅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温州模式是以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温州家族式私营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确的社会化分工和协作,使每个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成本潜力的挖掘,形成强大的企业品牌群,进而结成强大的行业或产业品牌优势。最终汇集成区域品牌优势。大量的企业聚集群加之合理的分工协作,以及对品牌、技术专长等无形资产的共享,产生诸多协同优势。它们的经济成就根植于传统文化基础和产业基础。苏南通过大力发展乡村集体工业而使县域经济全面发展。这一路径形成的原因在于:以地方政府或集体出面兴办企业能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和支持;发挥政权的资源组织力量及信誉,可迅速形成生产力;乡村两级有一定的农业和工业积累,而民间基本上没有资本积累;这些地区传统上农村经济比较发达,具有丰富多样的家庭手工业和传统小工业,具有兴办实业的文化传统。当然,在经济地理位置上,苏南地区临近上海等大城市,后者在技术、人才、产业方面的带动辐射,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苏南模式在发展中需要解决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投资主体单一、集体负债率高等问题。温州模式是自下而上,依靠区域内个体、私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它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区域内的个体私营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流通服务业的自主发展,与劳动力走出区域在全国和世界各地进行加工、服务搞外向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工业、流通服务业与小城镇聚集相结合。该模式的主要成因是:人均耕地少,国家投入少,可用资源少,交通条件差的特殊不利条件;传统的经商意识,吃苦创业的精神;敢于突破政治和市场风险的改革胆识;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与政府的积极规划、合理引导相结合等。这些因素与当时短缺经济的背景、农村最先改革的契机和政策环境相结合,实现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3)开放型工业化。珠三角、闽南地区各县(市)是200多个沿海开放县的代表,主要特点是依托三资企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它们依靠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便利的海运交通条件、侨胞遍及海外的特殊人缘关系。晋江模式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具有侨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目前晋江海外和港澳台同胞有200多万,数倍于本地人口;外资企业已近2000家,且大多是规模性企业。,使“三资”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引进国外新产品、新技术和资金人才的前沿,县域经济也不断繁荣壮大。例如,江苏昆山作为传统农业县,资源匮乏,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以开发区和工业园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实行中介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和股权转让、经营权转让、土地、资源使用权出让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外商和外资,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高新技术项目和具有明显的龙头带动作用的项目,成功地激活了县域经济。(二)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农业尽管是弱质产业,但如果重视产业链的经营,强化政策扶持,也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城郊“菜篮子工程”、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外向型农业就带动了许多农民依靠农业致富,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主要不是基于农产品的数量扩张,而是重在市场性农业的发育和建设。其主要特点是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表现有三:一是面向市场,农业结构有重大调整,畜牧、水产、养殖、瓜果、蔬菜在农业结构中已占大头,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二是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前已在县域内初步加工或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县域农产品已突破地方市场进入大中城市市场和国际市场;三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农村市场主体和市场制度。制度创新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激励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品牌战略的自觉实施,使农业由弱势低效产业转变为强势高效产业。例如在山东肥城,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把10万亩有机菜的90%以上出口。农民自发成立有机蔬菜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既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存在的技术障碍、标准及质量问题,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又在不违背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可见制度上的探索和创新,对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非单一的或一致的,内部也有很大的差异。按照推进机制来看,农业驱动型可进一步地细分:如北京郊县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模式,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开发籽种、设施、精品、加工、创汇、观光六大类农业;江苏则是政府引导扶持模式,由政府扶持兴办800多个农业园区,促进农业产业化、区域化和特色规模化;安徽重点发展农民自主经营模式,鼓励农民探索和创新各种与市场对接的方式,如与龙头企业结盟型、与工商挂钩的“车间农业型”和农民经纪人先导型等,积极成为结构调整主角和灵活的市场主体;山东则以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闻名,培植并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特色产品基地和专业市场、推进规模效益型特色农业发展;河南则推广优质专用特色农产品模式,以发展高效农业为核心、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种植比重,建设棉花、优质花生、无公害蔬菜和优质水果生产与深加工基地,实施大宗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和“大蔬菜”、“奶业”战略;甘肃则支持支柱产业带动模式,推动主导农产品的合理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形成马铃薯、油橄榄、百合、黑瓜子等专业生产县。福建的特色是市场需求导向模式,鼓励各县在市场导向下,按照调“优”、调“高”和调“外”的准则,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上述各省的措施,都成功地带动了一批县域的发展。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条件:一是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二是除了农业资源以外没有别的资源;三是一般远离中心城市,接受城市辐射较难。这种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因而产品附加值偏低
本文标题:县域经济稿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9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