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历届获奖者1984授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4本)1、罗季荣:《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2、梁文森、田江海:《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3、尹世杰(主编)、王美涵、罗镇齐、何同甫、郑必清、谢丽卿、杨体仁、胡在知、袁培树、凌宏城、陈汀柯、彭明朗、陈锡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4、孙尚清(主编)、张卓元(副主编)、蔡中杰(副主编)、陈吉元(副主编)、张曙光、薛永应、刘厚成、张泽厚、陈玉光、陈胜昌、汪海波、戴园晨、霍俊超、冒天启、恽希良、任惟忠:《论经济结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论文奖(47篇)1、周叔莲:《科学、技术、生产力》,《光明日报》,1977年5月30日。2、苏绍智、冯兰瑞:《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人民日报》,1977年8月9日。3、蒋学模:《再谈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4、张朝尊、项启源、黄振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商品生产》,《经济研究》,1979年第4期。5、何建章:《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6、邝日安、晓亮:《试论价值规律同企业独立自主权的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7、谢佑权、胡培兆:《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有计划地利用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专辑》,《经济研究》编辑部,1979年6月编。8、晓鲁:《“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是科学的吗?》,《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9、袁文祺、戴伦彰、王林生:《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10、蒋一苇:《企业本位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11、苏星:《怎样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红旗》,1980年第2期。12、杨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13、王贵宸、魏道南:《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14、乌家培:《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2月出版。15、陈敏之:《住房还是商品》,《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第3期。16、杨坚白、李学曾:《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17、廖季立:《从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谈体制改革》,《人民日报》,1980年8月26日。18、吴象:《阳关道与独木桥—试谈包产到户的由来、利弊、性质和前景》,《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19、王梦奎:《企业领导制度中的一个问题—对于一长制的考察》,《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20、李成瑞:《财政、信贷平衡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1年第3期。21、顾宗枨、孙广林:《试论我国工业企业的级差收益及其调节》,《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81年第4期。22、万欣:《应当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吉林人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23、林文益、贾履让:《关于供求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24、恭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25、肖灼基:《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5期。26、赵人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27、董辅礽:《经济利益、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大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理论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28、滕维藻、郑伟民:《资本国际化与现代国际垄断组织》,《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29、马家驹:《〈资本论〉的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30、吴敬琏:《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基本结构的若干理论问题》,《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31、方民生:《论劳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2年第5期。32、刘景林:《论基础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33、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教学小组:《劳动价值论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大思想武器》,《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1期。34、张寄涛:《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性质及其再现形式》,《〈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35、高峰:《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36、孙尚清、吴敬琏、张卓元、林青松、冒天启、霍俊超:《试论孙冶方的社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37、宋则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合理高速经济结构》,《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经济增刊)。38、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重新组合”的历史性要求及其在联产承包制中的实现》,《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5期。39、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40、曾启贤:《孙冶方经济理论体系试评—突破理论困境的贡献和新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41、何炼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42、余广华:《国民收入生产结构的若干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43、杨圣明:《消费基金的性质、形成、动态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44、王向明:《人口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45、林凌:《关于中心城市改革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1984年第1期。46、张曙光:《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47、黄达:《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控制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1986年著作奖(5本)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周叔莲(主编)、裴叔平(主编)、洪惠如、杨沐、徐传珍、于丽文、黄觉非、王玉书、陈慧琴、陈栋生、黄江南、陈树勋、丁敬平、孙克亮、钱家骏、黄载尧:《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雍文远(主编)、李鸿江(副主编)、袁恩桢(副主编)、王志平、王国诚、朱懋庸、杨建文、罗宗、周建明、张继光、钱世明、龚金国、曹麟章、童源轼:《社会必要产品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陈琦伟:《国际竞争论》,学林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林子力:《论联产承包责任制—兼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论文奖(12篇)(以文章发表先后顺序排列)1、蔡重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探讨》,《经济研究》,1984年第10期。2、赵人伟:《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若干变化趋势》,《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3、复旦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研究小组:《目前我国消费基金膨胀的原因及对策》,《中青年经济论坛》,1985年4月创刊号。4、吴敬琏:《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经济研究》,1985年第5期。5、薛敬孝:《耐用消费品副类和再生产周期理论》,《南开学报》,1985年第5期。6、林凌:《城市经济商品化与城市开放》,《财贸经济》,1985年第9期。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查综合报告》,《经济研究》,1985年第11期。8、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五”经验研究组:《对“六五”时期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9、华生、何家成、张学军、罗小朋、边勇壮:《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经济研究》,1986年第3期。10、卫兴化、洪银兴、魏杰:《企业活力与企业行为约束机制》,《学术月刊》,1986年第4期。11、徐节文:《我国的工资改革》,《中国经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12、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论国民经济结构变革——新成长阶段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经济研究》,1986年第5期。1988年著作奖(4本)1、熊映梧(主编)、王恺、张艺、吴国华、孟庆琳:《生产力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2、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6月出版。3、潘振民、罗首切:《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6月出版。4、中国科学院课题组、北京大学课题组、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吴敬琏课题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国家计委课题组、上海课题组:《中国改革大思路》,沈阳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论文奖(7篇)1、丁声俊:《关于我国粮食发展战略问题》,《河南粮食经济》,1985年第11期。2、李成瑞:《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财贸经济》,1986年第11期。3、经君健:《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4、丁鹄:《向慢性通货膨胀论者进一言》,《金融研究》1987年第7期。(评审小组推荐)5、李京文、郑友敬等:《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问题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6、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7、季崇威、杨沐:《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执行外向发展战略》,《人民日报》,1988年7月18日。1990年著作奖(4部)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李扬:《财政补贴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6月出版。胡代光、魏埙、宋承先、刘诗白主编:《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论文奖(8篇)1,蔡江南、符钢战、沈晗耀、林绥:《企业劳动力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对上海企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上海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2,樊纲:《灰市场理论》,《经济研究》,1988年第8期。3,吴敬琏:《通货膨胀的诊断和治理》,《管理世界》,1989年第4期。4,贝多广:《论社会资金流动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9年第7期。5,陈吉元、邓英淘、姚钢、徐笑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路》,《经济研究》,1989年第10期。6,程秀生:《中国传统的积累模式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管理世界》,1989年第6期。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形势分析小组:《以改革促稳定在稳定中发展》,《经济研究》,1990年第7期。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八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组:《“八五”经济发展:方针、途径与政策》,《经济研究》,1990年第7期。1992年著作(4部)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杨坚白等:《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与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4月出版。吴敬琏:《通向市场经济之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1994年
本文标题: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3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