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微观信息经济学王丘经管学院财会与信息管理系思考信息与经济信息的经济经济的信息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信息经济学的前修知识1.绪论1.1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具体而言其研究对象包括1.2研究内容微观领域:信息不对称性研究宏观领域:信息资源研究、信息市场研究、信息系统研究以及信息产业研究1.3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者关系1.4国内外信息经济学研究和发展概况1.4.1国外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59-1969)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70-1978)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八大基础理论代表人物:肯尼斯·阿罗莫利斯格罗斯曼和施蒂格利茨马克·波拉特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研究的出现:1973年美国的贝尔(D.Bell)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一书,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并总结出五个特征:1、经济上从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2、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转变为科学技术研究人员;3、未来的技术将有计划有节制地发展,技术评价举足轻重;4、智能技术成为制定各项政策的重要手段,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成为革新与变革的直接力量;5、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和决策的依据。第三阶段;大发展阶段(1979-)主要标志为:其一,1979年赫什雷弗和赖得(J.G.Rily)首次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大部分;标志着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其二,1979年首届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研究引起了各国重视。1.4.2我国1、第一阶段(1979-1989)的启蒙阶段,2、第二阶段(1990-)的发展阶段1.5信息经济学定义: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广义信息经济学泛指以信息作为不可缺少的经济变量为研究条件的所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方法。信息经济学是有关信息经济知识体系的学科群,是有关信息经济知识的集合体。2.信息的不对称性2.1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1.1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产生:当一项经济决策可能产生两种以上的结果,不确定性就出现了。·环境状态(又称为“事件状态”或“自然”):用来描述决定经济决策可能结果控制因素的概念。环境状态分为:已知环境状态可能环境状态·根据已知的可能经济环境状态,经济不确定性划分为外生不确定性: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围之处的不确定性。内生不确定性: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畴之内,影响经济系统操作效用的不确定性。注意:内生不确定性变化比外生不确定性变化更为敏感、更为复杂。2.1.2风险·风险存在的意义:没有它,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将有可能失去发展动力。·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风险是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可以用某种具体概率值表示。即不能确定地知道,但能够预测到的事件状态。不确定性是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不能够至少目前条件下不能够以某种实际概率值表述出可能产生的结果。即既不能确定知道,也不能预测到的事件状态。市场参加者的风险偏好:第一种是风险厌恶者当面临多种同样货币预期值的投机方式时,这种人将选择具有较大确定性而非较小确定性的投机方式。第二种是风险爱好者他的选择与第一种风险厌恶者恰恰相反。即当面临多种同样货币预期值的投机方式时,这种人将选择具有较小确定性而非较大确定性的投机方式。第三种是风险中性者他对风险既不厌恶也不喜欢,即对风险无明显偏好,这种人在面对多种同样货币预期值的投机方式时,将以货币预期值极大化作为选择条件。注意:如未经特别说明,在信息经济学中,市场参加者一般都假定为风险厌恶者,或至少是风险中性者。2.1.3信息·定义: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degreeofknowledge)1、反映了信息发生的基础与过程。2、揭示了信息价值的基础所在。信息之所以存在价值,关键在于存在知识差。3、提示了信息与经济知识增长之间的关系,知识差正是这种关系的中介桥梁4、表明信息具有层次性、不可分性和共享性,这是知识差的这些特性决定的。5、说明噪音、信息失真或误差的根本所在。·信息数学模型的建立:如果在同一传递过程中,若任意给出一个知识度S0,只要能够确定另外一个知识度Sx,那么,当SX-S0=△S0,且{△S}∈{SX}时,△S对于S0是信息,SX是S0的信息源,S0是SX的信息用户;SX-S0=△S’0,且{△S’}∈{SX}时,S’对于SX是信息,S0是SX的信息源,SX是S0的信息用户;当|SX-S0|=△S,且满足lim△S=0时,SX对于S0,或S0对于SX,都不能发生信息或成为信息源。SX是随SO而确定的随机知识度,反映信息发生的概率统计特征。△S为信息,也代表信息量。唯有S0与SX之间存在传递关系,SO与SX之间才可能发生信息.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绝对相等的知识度SX和SO,SX-S0必然存在一个微量逻辑差△S.单项信息关系[SO,SX]的规定,也同样适合于多项信息关系[SO,S1,S2,…,SN]的规定。结论:1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经济知识差是存在于信息源与用户之间经济知识度的逻辑差,正如数之差仍为数一样,经济知识差也属于一种特定知识,它表明经济信息存在的事实和度量。2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参加者的市场知识与经济环境中的事件状态(主客观不确定性)之间概率性建构的知识差。2.1.4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国际上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一是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一是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在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中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统计构成主要内容。广义的国民收入代表一个经济社会在每年中的物品与服务的流动总量,其大小以货币来衡量。它包括五个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2.1.5费希尔-克拉克体系第一产业:对自然界存在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生产,包括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守猎业、林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生产,包括制造业、矿业。第三产业:一般不直接创造物质资料,但却对第一、二产业提供生产性作业或服务,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后来克拉克称为“服务性行为”,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商业、金融、专业性服务、行政管理、军队和律师业。2.2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2.2.1完全信息定义: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加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描述的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经济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具有完备信息的信息体系被每个市场参加者无偿免费使用,而每个市场参加者也都具有有限信息需求,市场价格将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而供求也能服从价格指导进行合理调节,在多次调试之后,价格将最终处于均衡位置。这一体系隐含着完全信息假定。微观经济学“完全竞争”假设包含有“纯粹竞争”和“完全市场”两个具体假设命题。·纯粹竞争:指产品同质一致,厂商和消费者数量不受控制,且能够自由地进出市场。·完全市场:指市场参加者对于环境(产品价格和质量)具有完全信息,市场参加者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完全信息经济的四点局限:·完全竞争·市场效率·供求法则·单一价格2.2.2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经济理论改变如下看法竞争作用垄断资本市场在信息方面的效率在此,将不完全信息的经济分析模型归纳为四种模型:(1)具有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条件下市场价格的不完全信息。(2)市场信息的传递形式对经济活动的影响。(3)市场买卖双方信息不完全或买卖者单方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经济行为。(4)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竞争市场的均衡。2.3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2.3.1公共信息定义:如果将市场知识划分为公共知识(公共信息)和个别知识(私人信息),公共市场知识就是这样一种假设即所有相关信息都能被所有市场参加者获取。结论:严格意义上讲,市场中不能没有公共信息,即使这种公共信息表现为市场参加者的初始平均公共知识。信息经济学中讨论没有公共信息的环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市场参加者没有获得相关市场知识。另一方面,公共信息的增加将可能破坏市场的偶然交易,从而降低市场效率。2.3.2私人信息定义:私人信息即个别知识是指个别市场参加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加者最为宝贵的个别知识。分类:·个人自身特征的知识;·个人行为的知识;·个人对环境状态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知识。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个别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没有严格界限,但若在某个时点上,市场参加者所具有的个别知识优于市场共同知识,市场参加者就具备了对于其他市场参加者的信息优势或信息领先。相反,在某个时点上的市场参加者所具有的个别知识落后于或在质量上劣于市场共同知识,该市场参加者就在信息上处于劣势或不利地位,信息经济学将这种环境状态称为信息劣势。私人信息假定两个简例:·工会和厂商之间对工人工资的谈判·经纪人、代理人的职业名誉私人信息假定:人们通常假设厂商的私人信息构成在贸易过程中形成的收益,此为“私人信息假定”,核心:谈判、讨价还价等经济对策初始条件:对策双方以初始信息差别为条件的信息交流。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的区别:·在传播途径上·在传播频率与效率上·在预期效用上“小道消息”的作用2.3.3两个结论:·共同知识使市场参加者成为价格受支配者,而个别知识则推动市场参加者成为价格支配者。在这种相互矛盾的信息交流中,社会稀缺资源得到不同效率的配置。·共同知识或公共信息是市场运行的基础;个别知识或私人信息是市场存在的基础。两者对于市场的存在与交易活动来说都必不可少。福利经济学重要概念:帕累托最优微观经济学强调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最大化(表现为效用极大化或利润极大化),但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最大化的加总,未必是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尽管社会的福利是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的加总。只有在某一点上,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加总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不到或超过这一点都会造成其它经济主体的福利的减少。帕累托最优正是指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方的境况改善都不会不使另一方境况恶化。如果一方的境况改善可以同时使另一方境况也得到改善,这就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此时的改进被称之为帕累托改进。2.4.1对称信息与对称性市场(1)对称信息·定义:在某种相互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量,也即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对称信息环境分类·信息的对称性:可供利用的有关风险类别的信息同时被买卖双方观察到,并对买卖双方都发生作用的环境状况就称为信息的对称性。以保险市场为例,在此,能够转移到保险公司业务量中的风险总量由两类风险组成:一类是自然风险:指与损失的随机事件相联系,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能获得与风险水平相联系的有关经济结果的任何信息。一类是结构风险:指由于一个已知总量中缺乏不同风险类别的存在状况的信息而产生的风险。(2)对称性市场对称信息不仅创造了一种市场,而且创造了一种极端特殊形式的市场即对称性市场。最为典型的形式可归纳为三类:相互对称的市场参加者双方都缺乏信息的对称性市场;相互对称的市场参加者双方都具有不完全信息,且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完备程度大致相同的对称性市场;相互对称的市场参加者双方都具备完全信息的对称性市场。2.4.2非对称信息分析原因:社会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定义:所谓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信息非对称性产生的原因分析·“搭便车”现象:政府难以确切了解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能力、需求和偏好方面的信息,这样,社会成员往往愿意表示自身对公共商品需求不高,以此作为减少或不承担社会公共义务的理由。但政府又不能对那些宣称对公共商品需求不高的社会成员的具体信息进行有效控制,而这些社会成员又可以在少付出或不付出成本的前提下享受社会提供的公共商品,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问题。这种现象是非对称信息的必然经济结果之一。博弈论基础知识博弈论的前提假设一、博弈论与对策论1.对策论的适用范围:人与自然(伐木工)2.博弈论的适用范围:人与人(将军)二、博弈论的前提假设:局中人是经济人1.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进化博弈)2.个体理性
本文标题:微观信息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7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