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
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一、语文教学目的总类:科学;分类:人文科学;子类:人文教育科学;属: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一个基础学科。足够与同属的别种学科如政治、历史相区分,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本学科的本质属性。经检验,符号定义的逻辑规则,不存在“宽”“窄”“反复”“循环”“负”“含混”“隐喻”等等毛病。是“科学定义”。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以下是网友分享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1教学看似简单,其实每一堂思品课都需要教师用心思考。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用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去勾勒,也需要用妙笔生花的教学细节来细刻,正所谓抓“大”也不放“小”。开放课堂,放手学生。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敞开学生的嘴,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松绑学生的手,探根寻源,挖矿掘金;放飞学生的脑,展开隐性的“智慧天线”。相信学生的潜能,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我每堂课讲授不超过15分钟,留出30分钟来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体验感悟,真正让学生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课堂才是至臻至美、其乐融融的。借力发力,弘扬正能量。思想品德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课堂是思品教育的主阵地。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诵读《弟子规》篇的教学环节,挖掘我国的优秀传统国学,让国学有机地融人思品教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诵读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让学生知行统一。学习“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等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医生》的视频,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悟他们的优秀品质。在观看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完善、提升品质,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有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我们当地的养老院当义工:打扫卫生、整理床铺、陪老人们聊天。这才是真正的思品课堂,释放社会的正能量,传递真善美!教学过程,既要抓大,也要拾小,绝不放过“芝麻”。“基本”与“根本”,虽然一“字”之差,其涵义却绝不一样。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我特别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还有“国民经济”与“国有经济”,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民经济”是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即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而“国有经济”也叫“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两大类,而国有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显而易见,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种经济类型。教学中,不放过的“芝麻”也许就是“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芝麻会开花,结出丰硕的教育成果。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把握好“收”与“放”的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做到“收”中带“放”、“收”“放”自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收”“放”结合;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很配合老师,但从学生课后交上来的作业中发现很多问题,课文的内容和含义并没有被完全把握。教师整堂课上一直在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疑问,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交流,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过于集中,教师一直把教学这一活动“收”得很紧,整堂课一直都是自己讲,没有把时间“放”给学生去自主学习,容易遮蔽学生的问题,阻碍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没有上升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高度。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革教学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改变‘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力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有效地进行学习指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做到“收”、“放”结合?以下是我在昆明市某小学实习的一点心得。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收”“放”结合“收”有合拢、控制的意思,所谓“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传输知识和信息,让学生适中围绕课程为中心,使偏离课程的部分回归到课堂,引导学生的学习。而“放”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范围,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挥空间去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讨论、分享、互动。“收”“放”结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收”与“放”,要“放得开、收的拢”,当学生掌握初步知识后,要尽量“放”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摸索。例如,我在给五年级上《黄果树瀑布》时这样安排教学:上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包括预习课文生字、读通顺课文、查阅与黄果树瀑布有关的资料。这属于给定学生一定的范围,“放”学生去自主地学习、搜集资料。上课时,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点学生起来读生字,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针对读错的地方予以纠正,然后全班齐读所有生词,巩固练习。接着让学生说说对黄果树瀑布的了解,叫3名左右的学生回答,他们的回答可能会与课文无关,所以在学生回答完之后,要对他们的发言进行总结,使偏离课程的部分回归到课堂。讲解课文时,发挥教师“收”的作用,带学生一起学习课文,让学生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讲解《黄果树瀑布》时,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第1自然段。让学生先齐读,然后向学生提问:“杰作”是什么意思?这时学生会举手告诉老师答案。这时老师应该顺着学生的回答,相继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学习。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在理解该自然段重要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语句的含义,进而理解整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关键。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下面的内容就要“放”给学生去自主学习。但不是“放”他们漫无目的地学,而是要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即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用学习第1、2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3、4自然段。二、适时运用合作学习,“收”中带“放”“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合作学习这一方法的主要目标”。上文所提到的“小组讨论”就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小组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使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著,并有效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同时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时,会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交流欲望。这时,开展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在做完示范以后,要“放”学生自己去合作学习,并且在能“收”回的范围之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讨论,从而能总结更合适的答案。例如,我在小组讨论进行之前给学生看了一组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看完之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3~4自然段: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泻”这个词呢?形容一下“银雨洒金街”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可能有的学生会这样回答:“银雨洒金街”就像是走在路上的时候下着蒙蒙细雨,仿佛沐浴在柔柔的雨雾里。对于这样的回答应该给予认可和表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这样便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小组讨论进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小组中学生的发言。“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保证小组交流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发;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给他们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收拢”,做出适当的控制和总结,对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给予鼓励。三、巧妙运用探究学习,“收”“放”自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借助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交流,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问题。小组学习完《黄果树瀑布》第3~4自然段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这个时候就要把学生放开的思想“收”回来,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接下来可以这样衔接:“我们学习了1~4自然段,我们现在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看看下文给我们呈现了什么?同学们自己读第5~7自然段,读完之后告诉我,你的疑惑是什么?你觉得难懂的地方是哪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和点拨,“放”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尝试,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他们的答案会越来越完整。这句话可以在理解词语、成语的基础上逐步理解整句话的含义,如先让学生说说“訇然作响”的含义,然后连贯整个句子来理解。在探讨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鼓励,这样他们才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之美。学习完课文之后,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收拢”,提炼、总结学生的感受,归纳文章的大意,梳理课文的脉络,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要合理地运用“收”与“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3高中语文教学要学会“放”与“抓”,所谓“放”与“抓”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放开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一、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教师将课堂当作展示自己的舞台,以“将知识拷贝给学生”为己任,学生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成了储藏知识的“木桶”。这样的师生观、教学观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初中学生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日益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已不满足于做老师的`影子,对老师的包办代替开始有所抵触,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开始反感甚至厌恶;从学生认知的规律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经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眼到、耳到、手到、心到,才能消化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移为实际的能力。二、探索实施办法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的基本关系,而旧有的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师生关系过于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对学生全完包办或一味以成绩来评价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旧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上只是被灌输、被传授的客体,是被驯化的对象,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他们对知识是机械的接受,完全没有自身对学习的感悟,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给予。学生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体,也就不能发挥他们的所有潜能,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下,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活力,反而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窒息其创造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所以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树立教育民主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师的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本文标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90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