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四章国际收支理论与学说
第四章国际收支理论与学说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主要的国际收支理论与学说,掌握分析国际收支的基本方法。2.掌握各种因素影响国际收支的作用机理3.明确各种国际收支平衡政策的特点和功效,把握各种国际收支平衡政策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国际收支的古典理论一、国际收支的古典理论国际收支的古典理论是指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于1752年提出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它揭示了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矫正作用。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每一国的货币供给都是由黄金本身或以黄金为基础的纸币构成的,黄金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动。因此,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了赤字,为了进行国际支付,该国黄金就会外流,随着黄金的减少,其国内货币供给就会下降,而盈余国的货币供给将会增加。这将导致赤字国的通货由于黄金流通数量减少而增值,物价水平就会下降,正在下降的价格将使赤字国获得对外国竞争者的价格优势;盈余国的通货由于黄金流通量增多而贬值,物价就会逐渐上升,使其商品和劳务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下降。结果,赤字国的出口就会增加,进口则会减少,直至消除该国国际收支的赤字;而盈余国的出口会下降,进口则会增加,直至消除该国国际收支的盈余。可见,任何国家都不能指望拥有持久的国际收支顺差,而逆差国也不必担心会失去它的全部货币供给。现实中“物价—金币流动机制”要真正发挥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必须具备如下一些前提条件:首先,经济中不存在大量的失业,否则,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一定导致物价的相应变动;其次,不存在国际资本流动,否则,国际收支失衡未必引起黄金的流动(如可通过借外债平衡);再次,金本位制度下的比赛规则(货币纪律)必须得到遵守,一方面各国政府不得限制黄金的自由流出入。另一方面当国际收支失衡时,不对其货币供给施加相反的影响,这就是说,要求赤字国紧缩信用而盈余国则进一步放宽信用以加强调节过程。这意味着各国失去了自行决定国内政策的选择权;最后,赤字国和盈余国的进出口必须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这样,进出口数量才能对价格变动作出迅速和有效的反应。第二节弹性理论一、马歇尔----勒纳条件(教材P139)结论:一国通过使本币贬值以改善贸易收支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满足进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与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绝对值相加之和大于1.其数学表达式为:(弹性问题的提出直观理解见下页PPT)推导过程P142(假设M=eX有问题)1mxEE弹性问题的提出:设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很小,那么以外币计算的出口价格的下降,几乎不能引起出口需求量的增长,结果是以外币计价的出口收入会下降。设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也很小,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的上升,几乎不能引起进口需求量的下降,以外币计价的进口支出不会减少。结果是国际收支的进一步恶化。思考:如果进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都很大,情况会如何?二、J曲线效应J曲线效应是指:当一国货币贬值时,最初会使其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开始好转,最终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贸易差额0时间t1t0产生J曲线效应的原因在于本币贬值后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和数量调整阶段。在货币合同阶段,由于进出口合同都是事先签订好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发生改变。这样以本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于合同规定的计价货币。在进出口以外币计价的情况下,如果贬值前NX0(可设为-100亿美元),那么贬值后以本币表示的贸易赤字会进一步扩大。在传导阶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在签订合同时已开始改变,而数量还没有发生变化(即供求数量粘性)这里存在着五种可能的滞后现象:①认识滞后,指新的价格信息不能立即为交易双方所掌握;②决策滞后,指贸易商需要时间来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以便作出决策,定购新的商品和劳务;③订货滞后,指定购新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时间;④替代滞后,指在定购新商品之前先要耗用完库存商品或报废掉目前尚有置存价值的机器设备;⑤生产滞后,指增加或转产商品和劳务需要有一个过程。上述种种原因的存在,导致短期内进出口量不变,即使可能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幅度也远远小于价格变化的幅度。出口的本币价格不变,而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因此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到了数量调整阶段,进出口数量不仅能够变动,而且其变动的幅度将逐渐增大并超过价格变化的幅度。此时,本币贬值对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的效应将开始得到发挥,贸易差额将从逆差趋向平衡并最终实现贸易收支的顺差。如果以外币来表示国际收支差额?第1阶段B不会变化,第2阶段B恶化(出口价格下降,进口的外币价格不变),第3阶段改善。对弹性理论的评价国际收支弹性理论是在金本位制全面崩溃及30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之所以在西方国际金融学界久盛不衰,成为当代西方国际收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它适合了当时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需要,并在许多国家调节国际收支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另一方面,这一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该理论只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2.该理论没有涉及到国际资本流动。3.该理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4.应用该理论可能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如弹性的计算)第三节贸易乘数理论(教材P147)推导过程:Y=C+I+G+X-M(1)C=a+bY(2)M=e+mY(3)△Y=1/(1-b+m)*△X(4)△M=m△Y=m/(1-b+m)*△X(5)B=X-M(6)△B=△X-△M(7)=(1-m)/(1-b+m)*△X0(8)第四节吸收理论(教材P148)Y=C+I+G+(X-M)定义:A=C+I+GB=X-M则:B=Y-AYAB0YAB0Y=AB=0结论:国际收支盈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而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过大的结果。因此,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最终都是要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来调节。(待完善贬值的效应)对吸收理论的评价国际收支吸收理论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采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将国际收支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诸多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克服了国际收支弹性理论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较之弹性理论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吸收理论还具有强烈的政策配合的涵义,使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吸收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1.没有对收入吸收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2.隐含了两个重要的假定,即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运行顺畅,在现实中难以实现。3.忽略了资本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双出口模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单独考虑政府的因素,把政府和私人的支出用C表示则有:Y=C+I+X-M=C+SS-I=X-MB=S-I第五节国际收支货币理论一、假定条件1.假设一国经济处于长期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其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2.假设购买力平价长期内成立,即:P=EP*即存在一个高效率的世界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由于完全自由的套购、套卖和套利活动,使得一国价格水平接近于世界市场价格水平,一国利率水平接近于国际资本市场利率水平。3.假设货币供给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实物产量,即货币是中性的,只有该国拥有的经济资源才决定其产出。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名义货币供应量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量dsMM),(iYLpMd)(RDMs),()(iYLPRDDRDBD主要是国内信贷结论:一国的国际收支本质上是货币现象对货币理论的评价国际收支货币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货币理论所注重的是国际收支调节的另一侧面,即其研究焦点不是放在出口、进口、投资、消费等一国经济活动的实物侧面,而是放在货币侧面。2.在政策主张上,货币理论把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放在首位,强调货币政策的运用。国际收支货币理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过于强调货币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忽视对收入水平、支出政策等实物因素的分析。2.货币理论的假定条件不一定能成立。第六节国际收支调节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一)汇率调节机制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必然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压力,促使外汇汇率的变动。如果该国政府允许汇率自发变动,而不加以干预,则国际收支的失衡就有可能会被外汇汇率的变动所消除,从而使该国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例如,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必然会引起外汇市场上的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在政府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前提下,外汇汇率将上升,而本币汇率会下跌。如果该国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么本币贬值将会改善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并使其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反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本币汇率的自发上升也会使该国的国际收支自发趋于平衡。(二)收入调节机制如果在某一均衡收入水平上发生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国民经济中就会产生出使收入水平发生变动的作用力,而收入的变动至少会部分地减少国际收支的失衡程度。例如,在某一均衡收入水平上,由于一国出口的增加导致国际收支顺差,但与此同时,出口的增加又会引起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会引起进口的增加,这就部分地抵消了出口的变动,从而减少了该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程度;反之,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国民收入的下降将会部分地消除该国国际收支逆差。(三)货币调节机制国际收支失衡会影响该国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而影响该国的价格水平、利息率和公众持有的现金余额等变量。这些变量本身的变化又会起到缩小国际收支差额的作用。这就是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机制。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它能自动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如:顺差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价格水平提高,利率降低,进而导致资本流出,出口减少等。二、国际收支政策引导机制(一)外汇缓冲政策外汇缓冲政策是指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短期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的短期性失衡。一般的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该基金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和本国货币,当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外汇市场的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时,货币当局就动用该基金在外汇市场公开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这种政策以外汇为缓冲体,故称为外汇缓冲政策。(二)汇率调整政策一般而言,贬值可使国际收支改善,而升值可使国际收支恶化。因而,汇率调整政策就是在发生逆差时实行本币贬值,在发生顺差时实行本币升值。(三)需求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指运用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提高或降低收入和物价,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周期性失衡和货币性失衡。财政政策调节一般通过对各类税收的调节和通过对公共支出系统的调节来实现政策目标。以国际收支盈利为例,财政当局通过松的财政政策即减税和增加预算支出刺激企业和个人的需求,从而推动收入增长或价格上升,结果进口增加,盈余减少。货币政策是国家货币当局利用金融调控手段干预金融市场,进而伸缩需求规模,达到平衡国际收支目的。这些调控手段包括利率、信贷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以国际收支赤字为例,货币当局可采用以下紧缩性货币政策:①提高利率,以增加融资成本的方式来限制货币需求的膨胀,并吸引资本流入;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紧缩信贷规模,从而达到制约进出口规模的目的;③实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以调节货币需求规模,从而减少直至消除国际收支赤字。(四)直接管制政策直接管制政策是指对国际经济交易采取直接行政干预的政策。它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前者主要有对汇价的管制和对外汇交易量的控制,后者是通过关税、配额、许可证制度来控制进出口。直接管制政策的优点:首先在于效果迅速而显著,其次在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为局部性因素时,较易针对该部分实施管制,因而不必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动。然而,直接管制政策亦有若干明显的弊端:①直接管制会对价格机制发生阻碍作用,不利于自由竞争和资源最佳配置,社会福利也难以实现最大化;②由于直接管制措施易于察觉,因而比汇率调整和需求管理政策更易招致他国的责难或报复;③暂时得到政策措施保护的受益者,在这种措施已经变得没有必要之后,也总是不愿让它废止,因而直接管制措施有一种长期持续的倾向。第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配合论(P154)一、政策配合理论的基本思想问题的提出:如果政府在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来实现
本文标题:第四章国际收支理论与学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1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