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金融结构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
1金融结构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作者张曙光刘霞辉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正式加入WTO的临近我国的银行业开始迈出了结构调整的步伐相继出台了一些充实资本金、提高竞争力的政策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结束了试验期开始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的金融业正在走向市场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又成为进一步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一、面向市场的银行结构调整1、调整的背景1994年我国银行业接受了一个国际准则即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这说明我国的银行业开始走向市场、走向开放巴赛尔条约要求银行的核心资本与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4%其总资产或净值占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8%这是一个保证国家金融系统安全的有效准则不仅为35个契约国所接受而且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承认我国还将该标准正式载入商业银行法第39条中按巴赛尔标准商业银行必须要按照有风险的企业来进行经营而不能以空壳银行通过转手经营储蓄者资金来生存这与空手套白狼的传统银行理论不同按照传统的银行理论银行是将资金所有者“典当”的资金视为自己的资金贷给需求者银行本身并不在经营中投入资金由此造成了银行的道德风险(高风险经营)、破产威胁及2信用下降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困难所以为控制风险提出资本金标准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这就是巴赛尔条约的含义80年代我国的银行与财政分离开始承担独立的职能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遗产再加上国家财力因放权让利而削弱政府为控制经济我国银行业采用了近乎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国家通过该体系将收集的资金投于国有企业为了使该流程不至于被中间截流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居民的资本选择如取缔民间非正规金融限制证券市场发展控制直接投资等但是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单一的资金获取渠道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资金需求于是90年代初我国银行业经过了一轮自由化的改革出现了一些非国有股份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国有银行垄断了社会资金的分配不利于正在兴起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于是在一些地方开始自发形成以信用社和基金形式出现的金融组织担负着地方性的资金融通工作成为乡镇企业和城市非国有经济资金供应的主要渠道至1994年全国的城市信用社达5000家以上其贷款的一半以上流向城市集体企业8%左右流向私营企业据估计提供给私营企业的贷款相当于国有银行的5倍但是这些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先天不足是信用度低资金量小只能以高利率来吸收社会资金或从国有银行借款然后以较高利率借出这就增大了经营风险在经济高涨时期成立了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名义上从事委托存贷业务实质上是利用关系以低利息从国有银行弄来资金然后以市3场利率贷放出去或干脆自己从事房地产等高风险高盈利投资这实际上是国有银行逃避国家信贷管理进行风险投资的手段据估计到1995年底国有银行对信托机构的放款数额达5500亿元这也是国有银行呆坏账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央行采取了压缩信托投资公司规模使其与商业银行脱钩的办法其数量从1994年底的393家降到1996年底的244家但其造成的资金损失大多已无法挽回还有一个因素也要看到国有商业银行迅速在全国布网经营但由于实行地方的分权式管理这些机构成了地方政府的钱口袋再加上银行经营管理不善许多基层机构成为国有银行的包袱90年代中后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推进巴赛尔标准的实施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银行不仅追求效益的冲动开始占了上风而且金融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于是在国家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形势下各个商业银行开始收缩战线压缩基层银行机构上收贷款权力货币市场出现了逆细分化倾向一方面存贷款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其垄断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其他商业银行也从基层行集中资金进行大额度放款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的渠道进一步萎缩这一格局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变得更严重银行收得越来越紧由此可见在垄断和集中化的主导趋势下我国的银行体系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国有银行包袱重、经营管理水平低且资源垄断严重;二是非国有银行实力有限信用度不高规模过小抗风险能力差;三是没有形成合4理的利率决定机制致使银行经营风险大在这种格局下因为国有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国有企业资金的流向不尽合理所以给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这是银行业调整面临的基本矛盾2、调整什么怎样调整从一国的整个资金流动过程看个人获得的各种资金有三个流向即消费、储蓄和其它投资社会资金流入银行业暂时或长期地存放银行所能动用(贷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银行能够完全履行其作为资金集散中心的职能则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应是基本平衡的因为资金供求者与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供求者正好地位相反(不考虑外部因素)但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或资金流动存在结构性失衡时上述的对称性被打破就会形成资金供求失衡在我国的资金流动过程中这种失衡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银行吸收分散资金集中供给国有企业的结果是资金过多地流向并没有那么大需求和能力的国有企业(甚至有些充当了资本金)而其它需求者的资金无法满足于是形成资金的二次分配和多次分配人为地造成资本高价和配置扭曲而且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资金食利链滋生腐败不仅如此国家控制储蓄利率也是对供给者的利益剥夺因为储蓄者被取消了资金使用的选择权只能以低价获得利率对于从事资金集散的银行来说更是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垄断地位资金支配权成了获利的最佳工具通过低价收集资金剥夺储蓄者的利益并没有通过商品的低成本和低价格返还消费者而是成了各类中间取利者的收益和无效益的投资结果是银行反而背上了5重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为高利贷的盛行大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我们调整银行结构的基本出发点即疏通资金流通渠道形成有效率、市场化的资金集散中心由此而涉及的政策问题相当复杂主要有一是要坚决消除资金无效分配机制使资金流向合理化目前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服务的情况并未改变国有企业提供了二、三产业整个产出的不足40%但却占用着60%以上的资金投入这是造成银行业困境和社会资金失衡的主要因素使资金能真正按市场规则进入资金的真正需求部门是体制和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二是要形成合理的银行结构体系打破银行业的国家垄断在我国国有银行的资金流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国有银行的服务对象由此而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我国银行体制还基本上是国有银行的一统天下资金的合理分配就不可能银行业的正常竞争也不会形成所以要求国有银行扩大服务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鼓励和发展紧贴市场的非国有金融机构一般来说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体制是从民间部门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过程中生长起来的而在计划体制背景下进行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其实质更应是政府部门的退出与民间部门的进入和成长变政府配置金融资源为由民间部门配置金融资源进而在民间部门之间确立正常的金融交易关系不仅如此资金服务是一个多层次、多样性的体系因为资金需求是复杂的单靠正规的银行业并不能全部解决需求者的问6题如农民贷款城市小型工商企业、个体劳动者、风险型企业、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资金需求等只有通过各种特殊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提供服务;银行体系完备了资金的结构性流动失衡才能最终解决所以开放银行业的投资形成多元化的银行格局是提高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环此外现有100多家中小商业银行也有一个调整问题包括存款保险、重组合并、剥离不良资产等三是对国有银行进行调整在这方面政府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高银行业的资本金降低不合理债权;将逐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改制引进其他投资者;从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入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精简机构人员、提高银行竞争力等使国有银行逐步走向市场同时为了缓解宏观资金分配的矛盾合理划分了银行贷款权限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各类非国有经济这些政策调整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摆脱困境提高竞争力但要真正取得突破必然涉及到产权、人员、资本金、治理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改革如果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困难那么国有银行的改革就更难而能否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四是实行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有一个合理的定价基础现在国内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国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其利率已经市场化了且目前价格走低利率水平不高正是改变形成机制使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机这时放开贷款利率以形成资金的市场定价能够促7使银行改善经营使资金流向更合理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障碍有二一是思想上的顾虑担心放开以后利率升高失去控制其实放开以后利率升降都是市场的正常反应在价格普遍走低的情况下利率也不会升得太高况且央行控制着再贷款和再贴现手段可以进行调节二是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困难一般来说国债收益率构成长期收益曲线是市场利率的基准线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事情正好反了过来不是国债收益率影响和决定银行利率而是四大银行的成本决定国债的招投标价格国债利率的涨跌取决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为因而目前的国债收益率还难以成为市场利率的基准在削减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地位的同时能否作出适当安排限制四大银行的行为使国债收益率逐渐成为市场利率变动的参照以提高银行竞争力和市场化为核心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变过去集聚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也是对改革以来出现的银行业集中化和垄断化趋势的修正做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过去和未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促进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纯通过资金的输入来达到高增长的效果越来越差而且后患无穷这就迫使我们的金融结构要进行分散化、市场化的调整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要求和?尤隬TO的需要以银行调整为重点的金融结构调整将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二、证券市场发展在银行业开始结构调整的同时做为金融体系的另8一个重要成员证券市场正在稳步发展以《证券法》的实施为标志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多年试点后正式纳入金融体系并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我国证券市场概况为了使本文的叙述更有针对性这里的证券市场主要指的是股票市场而其它类型的证券如政府和企业债券暂不做分析企业的股票是该企业资产所有权的代表物是一种明晰的产权股票的持有和交易是一种所有权的拥有和让渡前提是该代表物(股票)必须是真实的所以股票本质上是与国有企业的含义相冲突的因为国有企业理论上归人民所有(当然实际上是政府所有)其产权无法分割如果分割则利益应归于全民这在理论上是无法实现的(实际分割与此无关)好在我国90年代搞的企业发行股票的试点及自发交易市场的形成并没有考虑理论问题也就有了可操作性不论是80年代中后期各地兴起的证券交易场所还是90年代初在上海、深圳建立的证券交易所开始时都是地方行为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证券管理机构这里的证券市场可以说是一个自由放任和不规范的市场一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规则是由证券交易所制定的而证券交易所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上市挂牌交易的公司每一年缴纳挂牌费而证券经纪商上交手续费给交易所)所以从监管的角度看它只有权力保证上市公司本身是存在的(即股票的资产实际存在)但没有权力去保证上市公司不搞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所以上市规则事实上对上市公司并无约束力这就需要政府来提供保证上市公司9质量的监管体系二是上市公司到底是怎样的情况投资者是不清楚的当一个企业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化为一种代号以后事实上投资者也并不需要再去了解该符号的实际内涵因为符号的收益能脱离企业的资本变化这就为大批投资者提供了自由炒作的空间符号本身也就具有了价值但是对符号的炒作是有限度的所以最终股票价格就会波动对投资者和股票价格进行直接控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由此延伸至投资者可以为所欲为操纵市场就是监管的问题监管是一种公共产品就象警察维持公共秩序一样所以规范市场行为自然是政府要管的事情1991-1993年初由于证券市场的运行缺乏制度保障资金大户肆意做市投资者盲目炒作股价连续翻倍造成市场无序于是国家正式建立证券管理机构开始介入监管在上市公司的选择和控制投机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政府介入证券市场监管并不必然是有效率的如果管制过度其效果相当于引进老虎来驱赶狼使市场陷入另一种无序状态无奈我国的证券市场就走入了这一极端随着管理权限上收政府的证券管理机构事无巨细地插手证券市场的运行其一是上市公司的审批制和额度制;其二是直接监管制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
本文标题:金融结构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2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