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05产业革命
第5讲产业革命的六大特点产业革命亦称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过程。作为一场技术革命,它不仅会带来生产手段的进步和产量增长,而且会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日本的产业革命于1886年起步,其时第二次产业革命已在欧洲主要国家蓬勃兴起。这意味着日本开展产业革命时,技术层面上可供临摹的样本已经升级,面临的任务既包括蒸汽动力牵引的轻工业革命,也包括电气动力牵引的重化工业革命。因此,无论从可能性还是必要性上讲,日本的产业革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严格按照原生形态产业革命的发展路径依次进行。1910前后,日本产业革命完成。第5讲产业革命的六大特点•国家主导型产业革命•水平移植型产业革命•军工优先型产业革命•财阀垄断型产业革命•依赖强者型产业革命•掠夺弱者型产业革命一、国家主导型产业革命•国家主导型概念是相对于民间主导型的意义上使用的。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产业革命,是近代科学技术和资本原始积累发育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推进的过程,革命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私人资本。日本的产业革命则不然,且不说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育远未达到可以发生“革命”的程度,即使其“革命”前所必要的原始积累也是在国家权力的强制性作用下自上而下急剧进行的。在整个产业革命过程中,国家一身二任,既充当了近代工业的“产妇”,又扮演了私人资本的“助产婆”和“保姆”。1、完全由国家推行的产业革命制度环境的创造其政策措施包括“破旧”和“立新”两个侧面,即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实现国家政治统一,从而打通全国市场;取消身份制度,撤掉道路关卡,废除限制人口迁徙、职业选择、自由经营等封建法律法规;通过地税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私有土地制度,取消封建实物地租,建立以货币地租为基本形式的、全国统一的近代税收体系;通过秩禄处理与士族授产,剥夺士族经济特权,促使封建旧阶级向近代新阶级转变;建立近代财税、金融、企业制度。2、国家在引进和采用近代工业生产技术方面发挥的主导作用近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最初是在官办企业(包括明治维新前的幕藩工业)而不是在民间进行的,国家率先充当了近代工业的“产妇”。在产业革命的准备期“殖产兴业”阶段,为了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国家承担风险,不惜投入大量资金直接兴办首批纺织厂、缫丝厂,以政府的这些“模范工厂”向民间“示范”,并在产业革命到来之前,将军工企业以外的几乎所有国有企业廉价处理给民间。铁路建设也是如此,政府在修建了东京新桥至横滨的第一条铁路后,消化了有关技术,培养出一批专门人才,积累了建设经验,随后便颁布条例,鼓励私人资本投资铁路建设。进入产业革命时期以后,以军工企业、铁道院、池贝铁工所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继续扮演技术研发中心的重要角色,对民营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性支持。3、国家资本在产业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产业革命发生前夕,国家资本有计划地退出了民用经济生产领域,但在军工、制铁、铁路、电信电话、研发、金融等核心领域反而在不断扩大其垄断优势。如后所述,近代军工企业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始终是令民营企业望我向背的“巨无霸”。其他战略性产业中国有资本的地位和状况则是,至20世纪初期,国营八幡制铁所的钢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国铁与私铁线路总长为7823公里比823公里(1910年),国有特殊银行在全国银行资本及公积金总额中占38.5%(1907年),国有企业在全国工矿、交通业注册资金及公积金总额中占27.2%(1902年)。可见,在日本的产业革命中,国家主导的形式不仅包括国有企业构成的“产业资本形式的国家资本”,还包括由日本银行、特殊银行和大藏省存款部等构成的“贷款资本形式的国家资本”。4、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创造和资本转移•资本创造及其转移都是以强大的国家权力为背景的。资本创造的典型事例是地税改革和发行金禄公债。前者是明治初期日本政府的基本收入来源,地税收入的相当部分投入“殖产兴业”,从而使农民缴纳的地税成为启动近代工业的原始资本。后者通过发行17457万日元公债(1880年度日本政府财政支出为6300万日元),一举剥夺了31万华、士族的世袭俸禄权,随后政府允许华、士族以公债为抵押获得工商业投资贷款,于是虚拟公债变成原始资本,寄生的士族阶级亦随着赎买政策的实施发生裂变。•资本转移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以三菱为例,截止1882年的8年时间里,明治政府下放给三菱公司的船只价值190万元,发放补助金294万元,各种贷款342万元,共826万元。由于有政府作后盾,1885年三菱公司已开辟18条国内航线和远至中国上海、朝鲜釜山、俄国海参威的7条国际航线。•又如,1881年11月,第一家私铁日本铁道公司成立,日本政府给与的优惠政策是:无偿提供铁道用地,铁路建设所涉及的民地民宅赔偿由国家支付,铁路用地免征国税,国家担保该公司指定路段股票分红率为8%,不足时由政府补贴。由于有此特惠,公司成立后运营顺利,产业革命高潮到来后大幅度盈利。•再如,1896年,日本政府颁布《航海奖励法》和《造船奖励法》,决定对大型先进船舶的制造和远洋航线进行专项财政补贴,仅1900至1913年,便支付各种补助金1.4亿日元。此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海运造船业的发展,1910年日本全国的船舶拥有量已由1885年的6万吨增加到122万吨,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海运大国。二、水平移植型产业革命•当欧洲先进国家掀起产业革命高潮之时,日本的原始积累还在缓慢进行,生产力的发展差距悬殊。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迈开了急剧追赶的步伐,但这种追赶并未按照英法等国那种线型进步的顺序进行,而是一种齐头并进式的水平移植,因此具有起点高、规模大、速度快的若干特征。•从产业技术的移植和引进看,日本的做法是瞄准最先进的技术。以纺织机械为例,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最初是靠纺织业起家的,其纺织技术的进步从1767年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历经水车式纺纱机、“缪尔”走锭精纺机、“斯洛司尔”翼锭精纺机阶段,到日本发生明治维新时,英国普遍使用的是更先进的“缪尔”自动走锭精纺机。因此在产业革命初期,日本主要是引进英国的这种纺织机。不久,美国又发明了效率更高的环锭精纺机,于是日本又把目光转向美国,急速进行技术更新。1887年,日本全国的纺织机械中英式自动走锭精纺机还占87%,而到1890年就已被美式环锭精纺机所超过。同年后者比例达到65%,到1898年更升至94%。也就是说,在采用最新纺织技术方面,20世纪初期的日本即使与英国相比也已毫不逊色。•欧洲产业革命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沿着轻工业领域向重工业领域扩展的方向展开的,呈现了梯次推进的特点。日本的产业革命则没有沿着相同的途径进行,而是采取了一并拿来主义的做法。当时电灯、电话、电机、电讯、发送电等以电力革命为基础的生产技术问世的时间还不长,但一开始就成了日本产业革命时期的主要内容。例如,1882年美国发明了电灯并安装在华尔街上,同年美国开始了水利发电。日本则在4年后的1886年由东京电灯公司生产出电灯并安装使用,10年后的1892年建立了京都蹴上水利发电所。三、军工优先型产业革命1、军工企业的规模据1902年的一项统计,同年日本全国拥有1000人以上职工的各类大型企业54家。其中,民营企业41家,职工数超过5000人的企业只有足尾铜矿(7224人)和三菱造船所(5058人)2家。相比之下,在13家国有企业中,9家为军工企业,其中职工数最多的是吴海军造兵厂6633人,横须贺海军造船厂5880人,吴海军造船厂5745人。另据1909年的统计,当时全国职工数超过3000人的企业有30家,其中超过5000人的大企业14家。这14家大企业中包括5大军工厂和国营八幡制铁所,并且其前3位超大型企业也为军工企业所包揽,即吴海军工厂20917人、东京炮兵工厂12561人、横须贺海军工厂11569人。2、军工企业的扩张速度1899-1909的10年间,陆海军工厂的职工人数分别增长了2.22倍和3.13倍,其设备动力则分别增长了9.26倍和14.96倍。3、国家对军事工业的资金投入由于这种投入是包含在军费开支之中,故参照例年的军费开支情况来说明。统计表明,产业革命时期,日本的国家财政总开支对国民总生产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890年的11%增加到1910年的38%,年度总开支额由1890年的8.2亿日元增加到1910年的56.9亿日元,增长了6.9倍。同期,军费开支(不包括战时临时军费)同步增长,由2.5亿日元增加到18.5亿日元,增长了7倍多。4、军工企业的技术力量近代武器装备的制造不仅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而且是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产业革命时期,日本政府在大量购买西方先进武器的同时,为了建立独自的军工体系,为军工企业配置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大力收揽人才,从而使军工企业具备了独自开发生产武器装备的能力。例如,1880年发明村田式步枪,1889年批量生产连发式村田步枪,1898年生产山炮、野战炮,1910年自行设计生产的排水量1.935万吨的“萨摩号”战舰下水。1912年以后,大部分武器装备实现国产,并结束了进口外国军舰的历史。重要的一点是,军事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金属制造及机械制造工业的进步,从而对民用工业产生了间接性的但却又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四、财阀垄断型产业革命•三井的传统产业是金融和物流,产业革命时期形成了银行、商贸和矿业三大支柱产业。三井物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物流公司,在仓储、批发、销售和对外贸易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甲午战争后,三井在中国大豆出口欧洲、欧洲工业机械进口日本、日本棉工业品出口中国的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同时获得了政府特准的樟脑专卖权。除了三大直属公司的产业外,三井还在机械制造、棉纺、制丝、造纸、水泥等相关企业进行了大量投资。1909年,三井合名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日元。•三菱发家的基础是采矿业和海运造船业,两大产业的建立无不靠政府特殊扶持。三菱的资本重组进行得最早,1893年便成立了三菱合资,开始了家族控股,并实行事业部管理体制。与三井相比,三菱公司的名义资本略显逊色,但在有价证券的投资方面,岩崎家族又遥遥领先于三井。•住友是靠经营铜矿起家的,其后经营范围向煤矿业、银行业、金属制造业、销售业扩展,主要企业包括住友银行、别子矿业所、住友伸铜厂、住友铸钢厂、若松炭业所、住友仓库等,并购置大量山林和土地。1909年住友总本店的成立标志着其由政商向财阀转变的完成。在住友的资本经营中,1895年建立的住友银行居于核心位置。•安田的基础是银行业,产业革命时期向制麻业、硫黄制造业、铁路电讯业乃至海运、造船、保险、仓储、化肥等广泛领域进行投资,由于未能发展出三井、三菱麾下那样的巨大企业,因此其资本运营的核心始终是银行。安田财阀的形成是以1912年成立安田合名公司为标志。头号资本家――天皇•天皇在政治上拥有的绝对权力姑且不论,其经济特权和雄厚家产令人瞠目。•皇室费用每年从国家预算中拨付,且无需交送决算报告。•皇室财产主要由土地和股票构成,其土地所有面积1872年仅1000町步,1890年增加到365.45万町步,其中耕地面积为10200町步。1町步等于100公亩,天皇无疑是日本最大的“地主”。•天皇又是最大的金融资本家,其资本来源几乎等于国库平调。1885年,皇室以350万日元的象征性价格,获得25000股日本银行股票和10000股横滨正金银行股票。1887年,又以260万日元获得52000股日本邮船股票。•天皇还是侵略战争的最大受益者,皇室从中国的战争赔款中获得了整整2000万日元赃款。•天皇还向殖民地输出个人资本,日本修建朝鲜京城至釜山铁路时采取了股份筹资方式,民间最大的股东三井、三菱、第一劝业等大财阀最多只认购1000股,而天皇一家便认购5000股,成为鹤立鸡群的大股东。五、依赖强者型产业革命•对强者先进科学生产技术的依赖典型地反映在日本对欧美的垂直型贸易结构上。产业革命时期日本大量引进的生产机械,100%来自欧美,三个最大的机械进口来源国依次为英国、德国和美国。在引进生产机械和技术的同时,日本还高薪聘用了大批欧美技术专家。•对
本文标题: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05产业革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4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