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行为经济学第六章拖延与行乐的悖论
第六章拖延与行乐的悖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将时间因素引入行为经济学的分析领域,就像给行为经济学的天空添上了一片云彩,为行为经济学增色不少。时间在行为经济学领域主要涉及到时间贴现、跨期选择及拖延行为等方面如果要你考虑今天和明天消费一个苹果,你会偏好今天的一个苹果还是明天的呢?显然大部分人明显希望今天消费,而如果再要你考虑100天后和101天后消费一个苹果,也许答案就没有这么明显了,这其实就说明了人们在今天对明天的关心程度和100天对101天的关心程度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时间的贴现是会变化的。为什么我今生要吃苦?因为来世可以进入天堂。这是大多数的信仰宗教的人的心态,舍弃今生来换取来生的幸福,实际上,这就是人们的跨期选择。无论吸烟者还是吸毒者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其实都有戒的愿望,他们也能理性地认识到,如果上瘾,长期的成本要比获得的收益大得多,可是实际上,理性行为并不能准确描述个体在毒品和香烟消费上的决策,人们在做事时往往都会倾向于拖延。第一节时间贴现与跨期选择跨期选择指的是在不同时间上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生活中基本上每个人都会面临跨期选择,比如说,到底要将一笔钱存入银行,还是要立即消费掉。这时你就需要权衡当前消费所带给你的效用与放弃货币的流动性、存入银行所带给你的含利息的钱在未来消费所带给你的效用孰大孰小。•时间贴现是指个人对事件的价值量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现象,它是行为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根据行为结果的价值抉择行为,对行为结果价值的认知会受到时间的影响。第二节人生得意须尽欢•拖延的实证让我们先看一个发生在经济学家身上的小故事,信息经济学的鼻祖——美国经济学教授阿克洛夫(Akerlof)有个“斯蒂格利茨(Stiglitz)的箱子”的经典故事。斯蒂格利茨在一次离开印度返回美国时,由于民航限制行李数量,留下一箱衣物让阿克洛夫抽空寄回,但当时印度的邮政系统服务很差,效率低,阿克洛夫估计如果寄这个箱子要花掉至少一天的时间,于是“拖延行为”就出现了,阿克洛夫一直在思考,是今天寄呢?还是明天寄?结果日复一日,一直拖了8个月左右,箱子还没有寄过去,最后他干脆做出决定,不寄了,等年底回美国的时候顺便带过去。•阿克洛夫从这个例子得出一个结论:每次决定把事情拖延到下期再做的时候,决策者是没有理性预期的。要阻止这类“病态”拖延行为的继续,必须有一个最后通牒的期限。•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在平时的生活中,类似于阿克洛夫的这种拖延行为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说一群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就可能为了即时的欢愉,而拖延需要完成的经济学作业,他们可能不愿意承受即刻完成经济学作业所带给他们的效用损失,而宁愿承受拖延后在未来某期再完成作业所带来的损失,在做出此拖延决策时,他们是预期拖延之后在未来期完成作业的效用损失要小于即刻完成作业的效用损失的,或者说,拖延作业的完成所带给当前期的效用要大于带给未来期的效用损失,不然,拖延决策是不可能建立的。•当学生决定拖延时,他们就陷入了阿克洛夫的困境:做出非理性的决策,这种决策导致决策者总是决定把事情拖延到下期再做。这种拖延行为一般是可以持续的进行下去的,因为决策者在每一期都可能决定在拖延一期,怎样才能结束这种拖延呢?正如阿克洛夫所认识到的那样,必须有一个最后通牒的期限。•在最后通牒期限的约束下,拖延行为结束了,但是我们显然可以看到,在最后一刻未完成作业而不眠不休的学生,其效用损失要大于采取不拖延决策时的效用损失,这清楚地表明拖延的决策者的非理性。我们来看一个更有趣的例子:表6—1三场电影效用指数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电影1电影2电影3效用:5单位效用:10单位效用:15单位拖延的产生•我们首先从很大众化的角度来看拖延行为的产生:•首先,拖延能够维持一种自我欺骗效应,对于不愿意做的事情,人们可以通过拖延的方法来摆脱这种头疼的事情所带来的烦恼,从而能创造一种暂时的轻松和安稳感。•其次,人们希望通过拖延来等待事情出现转机,甚至等待奇迹的突然出现。•此外,人们只愿意考虑当下,认为将来的事情还很远,将来的事就等到将来再考虑吧。人们喜欢即刻的欢愉。人们总是会拖延那些需要立刻付出而将来才会获利的工作,例如修剪草坪;但却会立刻去做那些现在享乐,以后付出的事情,例如看电影•传统经济学家们将这种喜好假定为人们喜欢把随时间成指数变化的效用贴现。指数贴现的一个性质上的重要特征是它暗示着人的偏好与时间具有相一致的特性。但是,人的偏好真的与时间相一致吗?时间偏好一致吗?•实验:•因此,和将来相比,人们倾向于今天得到奖励,而这种偏好不同于当将来面对同样延误时,他们可能会有的偏好,所以偏好同时间是不一致的。时间偏好不一致的实证行为经济学家的确发现了偏好时间不一致的有利证据,比如,我们来看萨勒所做的实验:表6—2实验报酬设计现在1个月后一年后10年后15元20元50元100元被实验者要求回答和15元无差异的一个月后、一年后和10年后的收入,回答结果是20元、50元和100元,也就是说,被调查者认为10年后的100元、一年后的50元、一个月之后的20元和现在的15元是无差别的。这意味着一个月期界的年折现率是345%,一年期界的是120%,10年期界的是19%。即被实验者明显表现出时间偏好的不一致,这个结果被后来的众多经验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所证实。除了偏好的时间不一致外,行为经济学还发现:收益的折现率高于损失的折现率;小额效用流的折现率高于大额效用流;对延期的事件折现更多;在选择结果序列时,人们更偏好递增序列而非递减序列;效用和消费的独立性不成立,跨期选择时不同时期的选择相互影响等等。第三节跨期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一对延期的事件折现更多•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跨期选择过程中,延期(Delay)和定期(Date)发生着不同的影响。•延期是指在从当前期开始在一段时期以内的拖延,着重于时期概念。•而定期指的是针对未来某一确定时点的跨期决策,着重于时点概念。•跨期选择指的是针对不同时期上产生的结果的选择,通常(但并不总是)人们要面临在小而快的结果和大而迟的结果之间的权衡取舍。假设区间限制条件的相似性决定时间贴现,我们将用下面的例子解释什么是区间限制的相似性。•对于一个面临跨期决策的决策者来说,从第1到第2个月的时间区间和第12到13个月的时间区间是不一样的,因为,从当前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到第二个月的时间区间是一个短期概念,在更近的时期内,时间贴现率更高;•从当前期开始的第十二个月到第十三个月的时间区间是一个长期概念,在更远的时期内,时间贴现率更低。•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期概念中,相邻的两个月对于决策者来说是无差别的,但是在短期概念中,决策者会比较注重这种差别.第1→第2月有差别高的时间贴现第12→第13月无差别低的时间贴现下面对我们所做的实验做一个简略的意义上的描述:实验1:选择一选择二¥1,000¥1,0009月26日(意味着定期)4个月内(意味着延期)实验对象被给定两种选择,一种是在9月26日得到¥1,000,这里的9月26日是一个时点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定期。另一种选择是在4个月之内得到¥1,000,这里所说的4个月以内是一个时期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延期。实验结果表明,更多的人选择了第二种选择,即在相同的结果下(两种选择所得钱数均为¥1,000),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延期。这是因为延期将使得决策者认为有一个更高的贴现率。人们通常偏好于延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定期的方式有一个计算成本,人们不愿意为定期的计算而费功夫,比如说,假使一个学生需要交一份作业,他会更希望听到老师要求在一个月之内交上来而不是在某一天交上来。原因很显然,如果规定在某天必须交,学生还需要计算在这天之前必须完成,以及费功夫记住这一个期限,而如果只要求在一个月之内交,学生会感觉自己在这一个月中还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的余地,他可以决策在这段期限中的任何时候完成作业。我们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果你希望人们得到更低的贴现,就应该将时期描述为定期方式。----当描述成定期方式时,投资变得更有吸引力。----如果你希望人们得到更高的贴现,就应该将时期描述为延期方式。在选择结果序列时,人们更偏好递增序列而非递减序列一般的跨期选择模型都习惯地假设人的行为是急躁的,更偏好较早得到结果,并且假定人的偏好满足独立性和可分性,也就是说序列发生的结果的效用与各部分的效用之和是相等。但是,有的研究表明,这些假定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当结果都是在一个序列框架中出现时,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递增序列,已经有很多的行为经济学家对此作了研究。Varey和卡尼曼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实验对象制造短暂的不适,时间持续2到20分钟,其中一组的不适感是逐渐增加的,而另一组是递减的。结果发现实验对象表现出了对渐渐递减不适感的强烈偏好,即使是在两组的总不适程度实际上完全相同的前提下。罗斯和Simonson在1991年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列出若干序列的假象的选择,有的选择的序列是以损失结束(如先获取85美元,然后损失15美元),有的选择序列以获得结束(如先损失15美元,然后获得85美元)。实验结果发现,实验对象对递增序列(以获得结束)表现出了强烈的偏好。下面我们来看我们根据Loewenstein等人的基本思想所做的一组实验吧。实验对象是95个大学生,他们被要求回答一组问题,在回答时不考虑他们已有的行动计划。选项后面的百分比表示选择的人数所占总体比例。实验3:1.当两者都为免费时,你更偏好哪一个?N=95A.优雅的法国餐厅的一顿晚餐B.本地希腊餐厅的一顿晚餐86%14%我们可以看出,86%的人选择了优雅法国餐馆,针对这一些偏好法餐的人,继续进行下列提问:2.你会偏好哪一个?n=82C.一个月后一个星期五的法国餐馆一顿晚餐D.两个月后一个星期五的法国餐馆一顿晚餐3.你更偏好哪一个?E.一个月后星期五法国餐馆一顿晚餐和两个月后星期五希腊餐馆一顿晚餐F.一个月后星期五希腊餐馆一顿晚餐和两个月后星期五法国餐馆一顿晚餐80%20%43%57%•实验结果表明,在序列的结果中,由于人们同时考虑到了希腊晚餐(对实验对象而言,法餐优于希腊晚餐)的影响,人们更多的选择了一个递增序列,即先消费希腊晚餐再来消费法国晚餐。•可以看出,似乎有两个因素在影响着人们的时间偏好,那就是急躁心理(Impatience)与对递增序列的偏好。•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很清楚的确定一个特定的结果集到底是各结果相互单独的还是成序列关系。•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所谓的偏好递增序列中的“序列”概念做一些约束。•当结果是可通约的而且是紧密相邻的时候,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将各个结果当作一个结果序列来考虑。•一般来说,对于一连串的结果,它的“完整性”越强,我们就越能将其视为结果序列加以考虑。实验四假设你必须用一个周末与一个令人厌烦的厨艺糟糕的大婶相处,另一个周末与一个招人喜欢的前同事共度,那么在下面的情况下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人大经济学院48名学生)(1)若出门探访的两个周末分别是当前这个周末以及下一个周末:本周末下周末A、前同事令人厌烦的大婶[10%](15/48)B、令人厌烦的大婶前同事[90%](/48)(1)若出门探访的两个周末分别是当前这个周末以及六个月(26个星期)后的周末。本周末26周后的周末A、前同事令人厌烦的大婶[48%](23/48)B、令人厌烦的大婶前同事[52%](25/48)(2)若出门探访的两个周末分别是26个星期后的周末以及27个星期后的周末。26周后的周末27周后的周末A、前同事令人厌烦的大婶[17%](8/48)B、令人厌烦的大婶前同事[83%](40/48)第四节自我控制假如你的老板并没有要求你在2月1日必须做出何时工作的决定,而是给你3种选择:你同意在4月14日完成任务;你同意在4月15日完成任务;或者你可以等到4月14日再决定何时工作。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延后再决定的优势非常明显:由于你的任何决定都不会被阻止,因此如果从现在到4月之间出现的所有突发事件都已经被解决,那么你会认为自己一直维持的这
本文标题:行为经济学第六章拖延与行乐的悖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