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2
沈伯平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什么是渐进经济转型?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一个文献回顾中国模式的特点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的成就与问题考察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的三个维度:体制转轨、发展转型与制度转型研究结论一、中国渐进经济转型的含义渐进模式:中国模式。在没有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私有化的前提下进行的转型激进模式:苏联模式,休克疗法。华盛顿共识所强调的“三化”: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二、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一个文献回顾目前学者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两类:一类学者认为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正是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成功铸就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甚至认为中国模式完全可以与“华盛顿共识”或者所谓的“西方模式”分庭抗礼,是西方世界“三百年来未有之挑战”;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当下应慎提“中国模式”。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2.1.存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主要倡导者乔舒亚·雷默(2004)认为,中国正成为吸引其他国家的模式,向其他国家提供其自身发展的观念,这可称为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它正从三个方面扩展其能量。其一,具有某种反弹的动力能量;其二,通过本地化使效仿者在本地实现增长的连锁反应;其三,中国的经济崛起犹如磁石吸引铁屑使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与中国的经济利益一致起来。中国的新理念正在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寻求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试图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的同时、又希望保持独立和保护本国国情与政治选择的国家来说,中国提供了一条新路。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1)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应该由一个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任何由外部强加的发展模式都注定是要失败的;(2)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和兼容性,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效率与公正兼顾起来;(3)注重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阶层性,“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以人为本”;(4)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并努力使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发展加以结合;(5)强调发展的积累性和渐进性,通过累积效应发展自己等。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热若尔·罗兰(2002)则从制度-演进学派的视角对中国的渐进改革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新解释。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亚诺什·科尔奈(2005)提出了经济制度转型的两种模式,并对中国和东北欧八个入盟国家在转型的经济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代价低廉的制度改革(中国模式)1)农业生产的非集体化;2)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放松管制3)集权经济范围的逐步缩小4)价格自由化5)开放贸易6)实行技术、教育、文化开放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代价高昂的制度改革(8个入盟国家)1)国有企业私有化:中国只完成了对一些中小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而大型国有企业还没有私有化;而入盟国家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进程;2)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纪律:与所有权结构存在确实的关系;3)清算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这个问题同时涉及财政体制;4)监管体制改革5)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姚洋(2008)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通过地方分权、泛利性政府,以及实践的务实主义这三个关键要素来解释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演变的过程。经济改革方式的对比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审慎的获得一致赞同的改革迅速的、个人决策在可能的地方引入市场,重点是农业和工业;强化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是金融和监管双轨制战略市场统一,统一双轨制具有重大激励的具体合同统一规则:”公平赛场”通过进入而非私有化创造竞争国有部门精简,市场化的开端权力下放,资源分散重新集中资源,宏观经济调控短缺的通货膨胀经济价格稳定,商品丰富没有受损者的改革有受损者的改革资料来源:奥斯特洛夫斯基:《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中国模式在俄罗斯应用的可能性》,《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2009)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将中国模式诠释为支撑中国新的社会经济体制基础的八大支柱,并且指出,“在政治领域,西方国家仍然宣称西方民主是最好的执政方式。但是从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来看,我们不得不怀疑西方现代民主是否是唯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一个西方眼中的“独裁政府”能够成功地领导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走向富裕,并且保持政治稳定吗?西方人难以想象的市场经济与大政府的结合有可能实现吗?对于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来说,中国已经开始展示一种与西方不同的、诱人的发展模式。假以时日,它很有可能成为对西方民主治理方式的一种真正挑战。”2.1.认为存在中国模式国内学者潘维中国模式分解成三个子模式:独特的社会模式、独特的政治模式和独特的经济模式。同时将这三个子模式分别称为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模式。在分析中国模式特点的基础上,他也指出中国模式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国法治尚不健全,执政集团可能趋于退化。先进统一的执政集团是中华政体的核心,政体功能最强大的部分来自执政集团,最脆弱之处也在执政集团。当这个集团先进、无私、团结,整个中华民族就势不可当。当这个集团丧失理念,涣散分裂,官员谋私,就会脱离人民,使行政网格脱离社会网格,致使“群龙无首”,国衰民穷。而今,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六十年,来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如果中国共产党能够厉行法治、制止腐败,并且避免落入台湾式的选举陷阱,中国模式就能得以完善,得以持久。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杨小凯(2002)引用沃森的“后发劣势”概念来分析中国的经济转型。由于发展中国家可以便捷地通过从发达国家技术模仿而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因而缺乏动力在根本性制度变革上做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制度变革,结果就牺牲了长久繁荣的机会,从而使后发优势变成了后发劣势。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钱颖一(2006)也指出:“在谈论中国的时候,以下几个问题总是不可回避的。首先,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弥合中国27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漏洞百出的制度体系之间的冲突。其次,从规范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就中国的制度改革提出令人满意的,同时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中国目前的制度水平可以支撑人均6000美元的水平。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发展速度,达到这一收入水平可能只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中国的制度必须加以改革,以提高制度的质量。”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陈志武(2008)认为,中国经济成就至少包括两个主因:已成熟的工业技术和有利于自由贸易的世界秩序;甚至得出结论认为,过去30年的发展与其说是中国的奇迹,还不如说是世界带来的奇迹,并由此说明在中国进行民主宪政制度改革,以纠正“后发劣势”的必要性。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林毅夫:为什么中国自1979年改革以来,能取得这样非凡的成就?为什么在改革前的30年里中国没能取得类似非凡的成就?1949-1979:赶超战略造成经济资源的错误配置和激励机制的扭曲。1979-2009:遵循比较优势战略。采取了一种“双轨制”方式。一方面,中国继续给重点行业中不能自生的企业提供过渡性的保护。另一方面,中国在自己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如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里放开行业准入。因此,中国能同时实现稳定与强劲的增长。增长又逐步为中国改革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创造了条件。这样中国逐步迈向了市场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2009年12月7日出版的《学习时报》集中刊发了国内学者李君如、施雪华、邱耕田和赵启正的文章,认为当下应慎提“中国模式”,将关注点放在科学发展上。“模式”含有示范样本的涵义,但中国并无输出“模式”和示范的意思。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为此很多学者主张采用“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等提法比较符合实际。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李君如:危险在哪里?一会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二会转移改革的方向,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因此,我赞成“中国特色”,而不赞成“中国模式”。“中国特色”,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体制机制。其中,包含了不断探索的含义和要求。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施雪华:第一,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或道路还不具备一种作为模式所需要的类概念的两个必要特征。英国模式:渐进的社会改良法国模式:激进的社会革命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第二,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道路有中国特色,但不具有独特的类概念特征,还不能构成一种模式。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道路的成功在于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与权威的政治体系(政党和政府)的结合。这不是中国独特的成功秘诀,而是已被证明,这是全世界各国现代化成功的共同秘密所在。我党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1992年,十四大报告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了20年改革开放的十一条经验;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了80年来三条最重要的历史启示,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我党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则概括了十三年来的十条基本经验;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这些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富有新意,辩证全面。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对这十个结合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论述。无论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就的经验怎样概括、概括为多少条,有一点是肯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所有事业和所有经验,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党自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所谓“中国经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所谓“中国道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三、中国模式的特点俞可平(2004)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将国内的改革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的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林毅夫则从比较优势战略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奥斯特洛夫斯基(2004)也秉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功一样,“中国奇迹”的实质就是放弃了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赶上并超过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的赶超发展战略,转而在“亚洲四小龙”的示范作用下实行比较优势战略。三、中国模式的特点雷默(2004)提出的“北京共识”主要有四个特征: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和兼容性,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效率与公正兼顾起来;注重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阶层性,其目标是“以人为本”;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并努力使
本文标题:解读中国渐进经济转型模式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