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过程视角下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过程视角下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当前,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家庭教育为起点,深化大中小学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目标明确、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刻不容缓。一、问题缘起:从历史发展角度审视当前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1.劳动教育的历史审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要培养智育、德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必须把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学生进行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改造旧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写进党的教育方针。xx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工作目标,强调要“通过劳动的教育”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之中去历练、感受,让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学习,实现自由全面发展。2.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一方面,劳动教育存在主体性隐退和功能化缺位的问题。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限制、异化消费思想的冲击和教育城市化取向的裹挟,劳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逐渐淡化。虽然当前很多学校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途径开展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社会实践环节,但在实际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人被物化为“经济人”“技术人”的现象,脱离了“育人”的本质,将“劳动”作为获得和巩固“技能”的手段,把劳动教育窄化为技能培训或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存在学段壁垒。学习和教育是一个日渐积累的过程,需要各学段的教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探索各学段之间有效衔接。大中小学教育关系的实质应该为:前导学段的教育输出是后继学段教育输入的基础,后继学段的教育输入是对前导学段教育输出的深化。但必须看到,对劳动教育衔接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小学、中学与大学各学段几乎各自为战,缺乏有效衔接,甚至还存在简单重复、脱节、倒挂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由此,在实现劳动教育全学段覆盖的大格局下,应注意各学段之间的劳动教育纵向贯通,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链,防止教育链上各环节相互脱节。二、认知重塑:过程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一种过程行为,可以理解为对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价值叠加。1.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的配合方。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劳动教育的配合方,家长的作用体现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加强劳动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成才成长具有巨大推动作用。2.学校教育:劳动教育的主导方。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引导方,必须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小学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结构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培育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中学阶段要注重设置劳动实践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大学阶段要根据各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学校需要围绕劳动教育在办学体制、管理方式、师资力量和经费保障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在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的视角下,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要在校内实现劳动素养的培育,在校外实现成熟技术、劳动技巧的学习,让一线劳动者为学生传教,让学生将在校内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适时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3.社会各界:劳动教育的责任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为社会所用,社会理应承担起教育培养学生的一部分责任。社会各界包括各类实践教育基地、广大企事业单位等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增强单位的知名度与信誉度,这对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特别是广大企事业单位,让学生以劳动者的身份融入单位的日常运转工作中,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丰富单位的文化内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升单位员工的工作热情。4.主管部门:劳动教育的引导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劳动教育的引导方。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理应给予足够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是劳动教育的引导方,需要带领学校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策略,与相关行政部门协调,进行专项财政拨款。三、实践取向: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1.构建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劳动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属性,但它依然属于教育范畴。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文件,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小学以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为核心目标。《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包括:一是落实相关课程。如在物理、化学等课程中渗透劳动技能和动手实践的培养。二是开展校内劳动。如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和绿化美化工作,加强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等。三是组织校外劳动。如将劳动教育纳入德育的工作计划,充分利用中小学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四是鼓励家务劳动。如学校可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形成劳动教育的家校合力。高校以培育学生劳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与劳动育人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以xx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学校从办学伊始就强调劳动素养的培育,实施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具有推广和示范价值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成为高校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有益借鉴。2.建立纵横贯通的一体化劳动课程体系。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依托,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目标,合理设计劳动教育内容、途径及方法。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不仅要体现各学段劳动教育的本质,纵向教育链上要彰显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衔接水平,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均需相关教育行政人员的参与;横向教育链上要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融通,将劳动教育巧妙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透过劳动教育课程去转化和实践,形成各类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同向而行的协同效应,突出劳动教育课程的立体化渗透。按照系统化的开发思路,通过多方参与、纵横交错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编制工作,以确保开发的科学性以及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在劳动类课程的衔接上,可探索实施课程的学分互认、转换制度,即低学段学习衔接课程并通过考试所获得的学分或成绩评价在进入高学段学习后转换成相关课程的学分或评价,从而选修或免修相关课程。3.健全统一的组织保障和完善的评价制度。一方面,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离不开一体化的资格体系构建,教育资格框架就是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的沟通与衔接、加强教育相关者的联系和交流体系。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有相应的教育资格框架。研究并借鉴较成熟的教育资格框架体系,制定劳动教育资格框架,包括多层次的劳动教育水平等级、多种类劳动教育资格类型证书,既可以确保各学段劳动教育大方向上的一致,又可以在不同层次、学段的劳动教育之间建立起沟通与衔接的纽带。另一方面,当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衔接实现的关键在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学、中学和小学等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甚至是跨界协作的教育多元供给局面,因此建立多方开放性沟通渠道尤为重要,需要设立专门且分层的组织机构各司其职,协同展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衔接工作。上层机构宏观统筹安排和规划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衔接的系统工作;中层机构具体负责对各学段、各学校劳动衔接组织部门的协调管理和沟通工作;基层机构负责各学段衔接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衔接需要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给予保障,需考量劳动教育成效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坚持多主体、多形式的评价方式。4.建立健全一体化劳动教育激励制度。促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衔接的普及,必须有配套的激励制度。在全面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可通过建立一批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劳动教育衔接示范性学校作为开放性平台,以激励和带动其他学校的加入。此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衔接的实施需要合理的奖励机制予以支持,建立健全科学性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动机,调动其从事劳动教育衔接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学生和家长主动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在各大新闻媒体上增加劳动教育的宣传元素或在校内展开宣传,帮助每一位学生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在宣传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宣传。面向社会的宣传过程中,要让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能为社会储备人才提供有效途径,让社会都来关心人才培养,主动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要吸引学生和家长主动参与劳动教育,让其了解劳动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本文标题:过程视角下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55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