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明清:沉暮与开新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从古猿转变到人类,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原始艺术存在形式有陶塑、陶绘、雕刻等社会组织: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但尚有争议的“夏文化”的进程。夏文化大致具有如下特征: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私有制确立;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阶级社会——文明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上初现熹微。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人文明社会的门槛。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随着人们实践经验日益丰富丰富,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的祟拜渐次淡薄,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与日俱增,于是,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然而,在这充满血污与战乱的动荡时代,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国文化奏起了辉煌的乐章!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道家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他们力主;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刊律,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墨家的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作;主张“尚力”“节用”“兼爱”“天志”“尚同”;以邹衍为最重要代表人物的阴阳家,其特长是深观阴阳消息。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不仅为“文化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秦汉统治者在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统一。•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统一车辆形制,度量衡,货币•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废除周代以来的封土建国制度,传播中原文化力求“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与此同时,实行思想一统乃是君主专制政治下无可回避的历史任务,焚书坑儒—开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秦王朝统治未久,便因统治政策的失误而被农民起义推翻,起而代之的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这一时期因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文化冲突,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六、隋唐:隆盛时代公元七世纪,在东亚大陆,杨隋和李唐相继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建立起隋唐大帝国,在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中国文化进人了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原因: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广为吸收外域文化。表现:唐代是诗歌与书法的黄金时代,也是绘画的极盛时期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基本观点:理一元论理一分殊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宋词雅,宋画也雅•市民文化之勃兴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盛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教育和科技成就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公元13世纪,从蒙古高原席卷而来的成吉思汗旋风震荡着欧亚大陆,中华大地上相互对峙的金、南宋和西夏王朝,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扫荡下逐一崩溃。与此同时,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效应。元杂剧背景:元蒙统治时期,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踏得支离破碎,科举制度中止七八十年,以致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一部分穷困潦倒者于是与盛行勾栏间的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特点:元杂剧不仅愤激地谴责黑暗,凝重地传递、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佳作:《窦娥冤》《西厢记》中国历法、中国数学、中国瓷器、中国茶、中国丝绸、中国绘画、中国算盘亦通过不同途径,在俄罗斯、阿拉伯与欧洲世界广为传播。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宏大的气势展开。九、明清:沉暮与开新明代与1840年前的清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文化专制亦空前严酷地箝制着思想文化界。•文化专制明清统治者一手推行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制造恐怖;另一手则崇正宗、灭异端。•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从不同侧面与程朱理学展开论战,有的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君主。•古典文化大总结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西学东渐及中断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9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