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设计【参考4篇】
好文供参考!1/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设计【参考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设计【参考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3、认识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好文供参考!2/22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教学设想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预习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课时、课型的安排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说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板书课题及作者)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好文供参考!3/22定):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邹忌——齐国国相;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齐王——指齐威王;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二、整体把握(10分钟)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板书以下内容:三问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三思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好文供参考!4/22下令——三种赏赐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强国——“朝于齐”三、讨论交流(26分钟)(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6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倒装句,如“皆朝于齐”。省略句,如“朝服衣冠”。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2、分析人物形象好文供参考!5/22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板书以下内容: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板书以下内容:齐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好文供参考!6/22明智果断兴利除弊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2)提间:邹忌用设喻说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好文供参考!7/22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板书以下内容:邹忌、齐王(设喻说理)妻——私——宫妇左右妾——畏——朝廷之臣客——求——四境之内受蔽受蔽(类比推理)四、感悟全文(5分钟)(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好文供参考!8/22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五、布置作业(2分钟)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教学重点: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教学难点:好文供参考!9/22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3、疑难词句辨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1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好文供参考!10/2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妻私我,故美我(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三、自读课文: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四、讨论文章内容: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好文供参考!11/22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好文供参考!12/225.练习背诵第2~3段。用分段练习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好文供参考!13/22“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六、总结全课: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学生讨论。提醒学生注意“自
本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设计【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77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