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溶解度教案【汇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溶解度教案【汇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溶解度教案【汇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溶解度教案【第一篇】doi:/j.issn.1008-0546.2012.05.041作为科学探究中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探究法”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实验探究法”指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1]实验探究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为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模拟科学的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这一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2课时内容。笔者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效果较好。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一、教学设计的思路1.教师首先通过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溶液三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入溶液方面的内容。然后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如图1所示),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现象:当拿起烧杯时烧杯底部黏着的木块掉下来了。[思考]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回答]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设问]为什么会有温度的变化?从而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了四个实验。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做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本质,体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本质研究过程。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素质。总体设计思路:二、教学过程的设计1.定量判断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实验探究1]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实验步骤:(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参考资料,少熬夜!测量水的温度。(2)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计记录。(3)将等质量的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该方案所用的水都是100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如图2所示)。实验结论:NaCl在溶解时溶液温度基本没有变化;NH4NO3在溶解时溶液温度明显下降,溶解时需要吸收热量;NaOH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明显升高,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实验再探究[思考(追问)]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用到了温度计,温度计适合于精确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时吸热还是放热,也就是定量进行测定。如果没有温度计,同学们如何设计出其他的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大家能设计出多少种其他的方案呢?[投影]需要用到的药品有NaCl、NH4NO3、NaOH,其余的所需实验仪器同学们自己选择使用。[实验探究2]方案1:很多同学在受到温度计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想出以下一个改进方法,该方案将U形管与小试管和集气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当氢氧化钠与水接触后出现放热现象,从而引起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进而导致U形管中两边中的液柱出现高度差,这一现象在本质上与温度计测定方法是一样的,U形管相当于一只粗略的温度计(如图3所示)。方案2: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然后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这种方法应该是学生们最容易想到的。在学习红磷、木炭等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我们都曾感受到这一实验现象――放热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发现就是可以通过触摸容器的外壁的发烫来感受的。方案3:然而学生在通过触摸的方法来感知物质在溶于水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时,还是觉得不够直观,在学生们的心中,更多的实验现象是通过眼睛的观察得出的,因此学生在方案2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如图4所示的改进。图4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当分液漏斗中的水滴到NaOH固体后,烧杯中的玻璃导管冒出气泡(气泡的冒出是由于NaOH固体与水溶解过程中放热引起的)。但是图4中从分液漏斗中滴加入的水后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当分液漏斗中的水滴入的过程中,烧杯中一定也有气泡冒出。所以还需要改进,进而就有了图5和图6两种设计。图5设计中氢氧化钠加入水中由于放热使得气球鼓起来,图6参考资料,少熬夜!中玻璃导管冒出气泡现象也从侧面说明了氢氧化钠等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提问]比较用温度计测定和上述几种方案,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回答]利用温度计――可以定量测出温度的变化,测定比较精确,但是方法单一。而利用另几种方法可以粗略判断,但是无法对温度变化较小的溶解现象进行测定。[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分析]物质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本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变化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水分子拆开,并向水中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了水合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则放出热量。对于不同的物质而言,这两种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是不一样的,因此溶液的温度会因物质溶解不同,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扩散过程所要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所能放出的热量,最终使得溶液的温度升高,反之溶液的温度则降低。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本质扩散――吸热水合――放热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课堂小结]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认知了溶液温度变化的本质。通过再探究再设计再改进,使大家了解了实验探究法在化学学习中重要性,提高了探究新知识的合作精神。三、教学的几点体会1.对于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判断。不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判断,都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如果给学生的空间更宽一些,学生可以想到更多的方法进行验证和体验。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些内容都很容易理解。2.实验探究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用实验探究法组织“溶液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学生始终置身于亲自动手实验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情境中,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快乐,从而激发探究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之前,让部分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现象及结果,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学生都渴望得到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3.实验探究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用实验探究法组织“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教学活动,是以学生实验为核心的,让学生在系列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溶液溶于水时的热量变化本质,体验研究过程。参考资料,少熬夜!实验探究法有利于培养科学素质。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初步了解实验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方法,而且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提高了探究新知识的合作精神。溶解度教案【第二篇】一、项目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溶解度可以描述溶质的溶解极限,能够用数据、图表描述物质的溶解度信息。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调控物质的溶解和结晶;能够利用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设计方案,使不同物质分别处于溶解、结晶状态,通过过滤实现物质分离。二、项目实施过程1.项目导入。实物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粗盐与餐桌上的精盐,激发学生兴趣,引入项目主题。教师展示,学生通过比较粗盐与精盐,唤起已有的社会经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海水中除了水、氯化钠之外,还有哪些物质?“天日映成”“海水煮盐”得到的是粗盐还是精盐?它们的分离思路是什么?在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教师紧接着提出:如何从粗盐中得到氯化钠?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核心任务:设计从粗盐中分离出氯化钠的实验方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直接指向学习目标中的溶液知识,而是从生活经验出发,但学生在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本节任务的完成,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2.项目学习活动过程。将学科知识的学习穿插于具体的任务活动中。在提出核心任务后,教师引导:从粗盐中分离出氯化钠就是将粗盐中可溶于水的物质和难溶于水的泥沙与氯化钠分离。布置子任务1:我们先来尝试如何将粗盐中难溶于水的物质与氯化钠分离。学生活动一:(1)阅读课本59页方法引导。(2)分组实验:过滤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收集信息,并提醒大家。①小组要分工明确,互相合作。②粗盐加少量水溶解。③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④小组交流并得出结论。参考资料,少熬夜!⑤小组讨论交流回答课本59页的问题1。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实验技能,可能操作不太规范,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在巡回中发现,一开始有些小组不会叠滤纸,有的不知道怎样让滤纸紧贴漏斗。(3)学生展示。小组展示过滤后的食盐水,互相比较、观察。小组代表展示回答59页的问题1,其他组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评价。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得出可溶物与不溶物的分离思路。布置子任务2:那些可溶物质如何与氯化钠分离?学生活动二:(1)阅读课本58页的资料一、资料二。(2)交流研讨59~60页的问题2和问题3。教师指导:①先仔细分析资料,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②资料二中物质比较多,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重点比较氯化钠和硫酸镁。③比较资料二表格中的数据,注意得出这些数据的前提条件。在教师的指导提示下,学生有了重点比较对象,归纳出每种物质的溶解情况,以及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能比较顺利地解答后面的问题。通过对各种物质溶解条件的强调,对后面溶解度的学习做了铺垫。学生活动三:学生交流展示:各小组代表积极踊跃表述他们的讨论结果,仔细聆听,对其他小组的发言进行补充、纠正,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学生初步学会了通过控制溶质、溶剂的比例,蒸发可让更多的氯化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二中每种物质的溶解情况,都是指明在一定温度、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所溶解溶质的质量,这个质量就叫这种溶质的溶解度。由此引出溶解度及溶解度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归纳不同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从而了解溶解度概念的价值,知道调控溶质、溶剂的比例溶液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布置子任务3:实验探究:调控物质的溶解与结晶。对于这个探究实验,和现行人教版教材相比,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对于饱和溶液的配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相互转化,以及结晶常见的方法,也是通过实验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得出相关结论,并掌握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溶解度概念。这些实验在教材中已经提供具体的实验内容与方案。在以往的教学中,只要教师演示或学生小组实验,就能很顺利地得出结论,难度相对来说较小。而参考资料,少熬夜!在项目学习中的这部分教学任务,是在学生了解溶解度之后,对溶解度概念及其价值的应用,要求学生通过对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分析,设计实验,探究配制室温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以及结晶的方法,整个任务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探究,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一开始我们总觉得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比较欠缺,而且刚刚接触到溶解度,还不是
本文标题:溶解度教案【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172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