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党课教育习式语言的形成原因和力量来源
党课教育:“习式”语言的形成原因和力量来源一、人生阅历涵养人格底蕴,语言之“亲”来源于广大群众的力量“天大地大,人民最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鲜明的标志性情怀之一。他的语言生长于人民群众之中,吸收了百姓在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话语,铸就了特有的“亲民风格”。1969年,15岁的习近平被送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上山下乡,在漫长的7年中,他干农活、住窑洞、吃高粱、睡土炕。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习近平的理想,反而练就了他深刻理解人民疾苦的工作作风。1974年,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试办沼气的新闻。心思活络的他立刻想到,如果在梁家河也能办出沼气池,一定能给乡亲们带来很大便利。于是他花费了半年的时间,自费到绵阳学习,回来后反复研究、反复试验,最终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上山下乡的生活,让习近平与群众建起了一种亲密、真实、质朴的情感,从内心深处彻底夯实了与人民的感情基础。正像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书中所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要说出人民的心声,要为人民做实事!”一切为民、以民为本,这正是习式语言之“亲”的来源。二、勤学善思拓展思想领域,语言之“新”来源于博阅古今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知识面广博,理论功底深厚,熟读中外传统文化经典,既开阔了时空视野,提升了思考和思辨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创新着他的讲话风格,在访德期间,习总书记曾首次对“发展起来的中国必将是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等中国威胁论做出了正面回应。这里的“墨菲斯托”,来源于歌德作品《浮士德》,是引诱主角浮士德堕落的地狱魔鬼。习总书记之所以如此熟悉这些外国典故,是因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在基层还是中央,读书学习,始终是他最大的爱好。哪怕是在陕西农村插队期间,他也看遍了当时能够找到的所有文学经典,而为了这本《浮士德》,他步行了三十里山路,才将它借了回来,此后更是手不释卷,通宵达旦的阅读。正是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成就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不断创新。十八大以来他的每次报告和重要讲话,无不展示出纵横古今、收放自如,文史地理信手拈来的特点,令人深受启发、耳日一新。而“习式”语言之“新”,正是来源于这些长期的持续积累,厚积薄发。三、履职经历夯实才略根基,语言之“实”来源于实践真理的力量说实在话,办实在事。习总书记一贯注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他的履职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习总书记长期在基层工作,在他的身上不仅蕴含了我党领导人成长的普遍规律,并且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由农村党支部书记起步,从最基层干起,在党、政、军各个领域全面涉猎,市、省和中央三级政府均有任职。这使得他谈起问题,实实在在,切中要害,说起话来通情达理,仿佛坐在百姓炕头唠家常。说到一些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他甚至把“上班时间斗地主、嗑瓜子儿、玩儿手机、逛淘宝”都点到了,惟妙惟肖的描述了一些人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姿态,令人十分警醒。习总书记的讲话,没有佶屈聱牙的生硬概念,没有生拉硬拽的学说体系,更加不屑于高高在上板起面孔吓人。他语言简练,直面问题积弊;用语实在,直击困难焦点。这一切都来源于他深入扎实为人民办实事的任职经历。四、党性锤炼升华使命担当,语言之“力”来源于理想信念的力量理想信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或者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正是因为习总书记始终忠诚于党、信念坚定,才使得他的语言有底气、有定力、有分量。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讲述八年抗战中的热血挥洒,讲述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讲述岗位建功中的无私奉献、讲述民族崛起后的国富民强。他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期许缓缓孕育其中哪怕是在十年浩劫、踽瑀独行的艰辛生活里,他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坚定信仰至始至终都没有丝毫的迟疑和动摇,真正用行动和实绩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奉献一辈子的崇高信仰。正是因为习总书记心怀无比坚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才使得他的语言刚劲有力、振聋发聩,充分展现了领导核心的钢铁意志与使命担当。“习式”语言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面镜子,它的形成既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挫折奋进的人生经历,又得益于习总书记爱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更得益于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还拥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践行。
本文标题:党课教育习式语言的形成原因和力量来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26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