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答案
下载最新免费模拟卷,到公众号:一枚试卷君重庆八中2022—2023学年度(上)高三年级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5分)1.【答案】B【解析】此诗叙述了周王祭毕上天及先公先王后,亲率官、农播种百谷,并通过训示田官来勉励农夫努力耕田,共同劳作的情景。材料前四句是周王向臣民庄严宣告自己已招请祈告了上天先公先王,得到了他们的准许,以举行此藉田亲耕之礼,但是未能体现意识的“增强”,A项错误。材料描写的是西周集体耕作的情景,展现的生产关系,未能体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C项错误。“终”是井田制的土地单位之一。每终大概三十里,此处指耕作面积,未能体现统治疆域扩大,D项错误。2.【答案】D【解析】由于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西汉初年政府“从俗而治”,在东部分封诸侯王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故选D项;东边的分封能够体现以血缘关系拱卫皇权,但是西边的分封制无法体现,A项片面,排除A项;安抚异姓功臣的确是通过分封,但是无法解释材料中区域分布的现象,排除B项;西汉时期边患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军事斗争实现的,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庄园处于国家的政治经济边缘,其对国家领域下人口和土地的分割,造成了国家‘编户虚耗’与‘国弊家丰’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特别是永嘉之乱后豪族庄园经济规模很大,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说明此时土地集中程度高,这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庄园经济妨碍小农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非人地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土地利用率的提高需要耕作工具和技术的革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庄园经济与地方割据没有直接联系,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与地方军事实力的大小有关系,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可知梁武帝依然将儒学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故选C项;佛教宣扬绝性弃欲的教义与儒学伦理道德是相违背的,排除A项;笃信佛教只是梁武帝的个人信仰,无法反映儒佛关系的变化趋势,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治国思想仍采用儒家思想,排除D项。5.【答案】B【解析】“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数据可以看出,南北方人口密度大致相当,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故选B项;“人口密度”无法反映户籍管理情况,排除A项;“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只能说明此时人口的分布状态,无法说明其变化(增减),排除C项;“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出,南北人口密度相当,说明南北经济也大致相当无法证明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排除D项。6.【答案】A【解析】从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汴京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时空界限被打破,商业竞争,商业广告也因此发展起来,故选A。汴京是北宋都城,首要功能是政治功能,故排除B。从材料并不能看出商业广告始于宋代,故排除C。宋代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放松,故排除D。7.【答案】C【解析】A和D选项本身说法错误,也不符合史实,不选。材料并不能看出皇帝有意培植太子的力量,“太子宾客”只是一种身份,并不是从属于太子的政治力量,排除B。从材料可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后,难以应付繁琐政务,因而有了四辅官,也就是需要亲信侍从帮助处理政务,为后来内阁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故选C。8.【答案】D【解析】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永乐、宣德(1403-1435)年间,也就是明前期,结合所学知识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作物是新航路开辟(1500年前后)之后才引入中国;棉布作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也是在明代中期后,可排除①②;根据所学知识,元代即可生产青花瓷,明初,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发展较快,③正确;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④正确,故D选项正确。9.【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了近代以后,书籍的价格降低和大众传媒报刊的出现。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西方印刷机器的引进,降低了阅读成本,从而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所以B选项正确;A选项,价格降低不等于通货紧缩;C选项无法体现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D选项没有对比通商口岸和非通商口岸,无法体现哪个冲击更大。10.【答案】D【解析】材料中严复作词的“国歌”体现了清政府对专制的执着和歌颂,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体现了对新制度的肯定和期待,这两种旋律的背后是辛亥革命推动了旧王朝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严复在戊戌变法时,思想是先进的,不能说他属于保守派;B和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11.【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了重庆开埠之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影响,大量土货出口到国外,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窗口,会辐射到整个西南地区,说明了西南地区物资丰富具有贸易优势,所以D正确;A选项《辛丑条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是一战期间的特点,与材料不符;C选项体现不出出口大于进口的原因,只能体现进出口总值上升。12.【答案】C【解析】中国共产党各地早期组织的这些刊物使工人群众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提高阶级觉悟,从中也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条件,故选C。A项偷换概念,“工农群众”与题干材料“工人”理解有偏差;B项与材料无关,D项时间不符。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可知这次会议的时间是在三大改造结束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接下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所以比较符合材料信息的是中共八大,故选D项;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排除A项;七届二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决定,排除B项;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的任务,排除C项。14.【答案】B【解析】“斯巴达的国家机构由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察官组成政治制度;雅典的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这些做法和原始社会的民主推选首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说明希腊城邦还保留有很多原始社会的作法,故选B项;贵族会议不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可见体现了民主与权力的制衡,而不是集权政治,排除C项;贵族会议中工商业奴隶主是非常少的,不能体现其掌权的特点,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英国约克郡西区所产呢绒有十六分之一产自资本家的大工厂,其余大约43万匹呢绒是由老板兼工匠在作坊里织出的”,可知机器生产的普及在当时的英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使得传统的手工作坊在农业生产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故选A项;机器生产并非无法取代手工劳动,只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推广,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呈现英国约克郡以外地区的工业生产情况,无法体现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排除C项;工厂制生产管理更加科学,生产效率更高,在工业生产中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二、综合题(共55分,其中16题25分,17题12分,18题18分)16.(25分)(1)主要特点;工业化起步早,持续时间长;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经历了以农促工,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的发展过程;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新发明、新技术成果。(每点2分,4点8分)历史教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化。(每点2分,共4分)(2)历史背景: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环境);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旧中国工业基础差,技术落后;新中国要求实现工业化的迫切愿望;苏联式工业化道路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功。(每点2分,4点8分)(3)认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市场的调控作用;必须结合国情,遵从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协调发展;应注重制度建设与创新,不断完善工业体系;要做好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农轻重要协调发展;注重科技创新(每点2分,3点5分)17.【示例】中国道路立足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分)在经济建设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就业,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陕西彩色显像管厂投产落地,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五讲四美”的群众性活动,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环境治理,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统一上,“叶九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勾勒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蓝图。1981年,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立足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分)18.(1)(6分)原因: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天文立法知识广泛传入中国;官方层面与西方交流的需要;西洋历法本身具有优势;时人“华夷之辨”观念的转变(开明人士的推动)。(每点2分,3点6分)(2)(6分)特点:主动与国际标准时间接轨;实施过程曲折,受外部势力的干涉;实施效果有限。(每点2分,共6分(3)(6分)影响:积极:有利于中国与国际交往交流;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促进了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为民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促进了民众时间观念的革新。消极:便利了列强在华的侵略和扩张。(每点2分,3点6分)下载最新免费模拟卷,到公众号:一枚试卷君
本文标题: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20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