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不仅如此,①,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②。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③。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B.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C.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2、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根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动物学家做了一套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卡片的正面对着狗。毫无疑心的主人看到,以为就是狗要“计算”的算式,就不自觉地把这个算式的答案传递给了狗,殊不知这个答案和卡片正面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因此,动物学家的结论是:狗,,但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人惊叹。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上文划横线句中“身经百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B.《雷雨》通过展现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C.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D.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二、情境默写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4.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5.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6.《六国论》中苏洵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原因是:“(),()。”7.苏洵在《六国论》中用“(),()”两句对荆轲刺秦王事件做出了自己的评价。8.苏洵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9.《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认为燕国灭亡的原因是“(),()”。10.《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将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1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句子是:(),()。12.《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13.《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1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六国论苏辙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B.“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C.“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古代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的誓约或条约。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下列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B.苏洵说“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5、秦国与诸侯各国争夺的地区为什么是韩、魏周围的区域?(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帝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B.避席,指离开席位,是古代的交往礼节。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C.再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意为拜两次,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D.孤,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穀”等。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丹请教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被太子丹收留,太傅鞫武认为这是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以此来避免秦国以收留樊将军为借口来攻打燕国。C.太子丹向田光请教燕、秦两国之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所以叮嘱他勿泄露谈话内容,田光羞愤自刭而死。D.对于太子丹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有同意,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求他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了。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10、太子丹想让荆轲做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1、B【解析】这段文字是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前面有“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用“这种顺畅”衔接最恰当;A项“极大的空间”作主语,不符合
本文标题: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07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