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专题0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项复习(统编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延续中华历史根脉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开展,特别是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备受重视。如何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不仅包括山水、村落、植被等有形要素,还包括传统的生产技术、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丰富的地方性知识等人文要素。乡村遗产一头承接历史,从历史中走来,是一方土地上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一头连通未来,诸如如何活化乡村遗产、怎样服务乡村振兴怎样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等,都是乡村遗产实现价值重塑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村空间变得更加开放,乡村的边界伴随着人的流动而得到拓展。乡村凭借其不同于城市的空间景观与生活体验,成为都市人群寄托乡愁与想象之地。另一方面,对乡村居民而言,乡村遗产蕴含着他们和自然长期共处中摸索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也彰显了他们从传统到现代发展过程中对自我发展的追求。从这一角度来看,乡村遗产价值重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乡村居民生计转型、村落群体共享遗产红利、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等许多方面。以乡村家庭为原点。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应从原点处入手,以遗产地每一个“家”为支撑点,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围绕“家”这一场景展开乡村遗产的活化。比如,一些乡村民宿不能停留于对老建筑、老房子的简单利用,还可以将民宿经营植入当地村民的家庭生活之中。激活家庭原点,有利于带动乡村各家各户参与到乡村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形成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环环相扣的坚实网络。以“活起来”为抓手。乡村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同样重在“活起来”。乡村遗产内容丰富,包括文物、古遗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农业文化景观、村志等,要分门别类、运用各种方式进行保护和重塑。比如对于一些富有价值的村落和濒危老宅,仅靠政府部门保护远远不够,必须激发村民保护的自觉性,提高其主动性和参与度。随着一些文化遗产酒店、文化遗产项目等新业态的出现,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乡村居民重新回到乡村,可推动其成为传承和延续乡村传统习俗以及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此外,还应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参与乡村遗产保护,鼓励吸引涉农企业、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工作,通过创设农耕文化体验园等推动传统技艺活态呈现。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于乡村遗产,保护是前提,利用必须是为了更好保护。乡村如果失去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滋养,就会失去底色、失去根脉;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如果偏离了乡村居民这个主体,就会成为面子工程,不可能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乡村遗产活化所体现的是充分尊重乡村居民个体价值和朴素诉求的过程。要让乡村居民在传统乡土文化中不仅享受到文化遗产带来的“红利”,更重要的是能在精神层面找到对乡土的归属和认同,感受到广袤田野中的家国情怀,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断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摘编自陶慧、麻国庆《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如何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B.乡村遗产所包含的有形要素与人文要素,反映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C.乡村的边界伴随着人的流动而得到拓展,使乡村成为都市人群寄托乡愁与想象之地。D.家可以构成坚实网络,激活家庭原点就能让乡村居民参与到乡村遗产保护与开发中。(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如何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的问题。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强调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的重要性。C.文章论述乡村遗产价值重塑的具体内容,是为了论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现实对乡村的影响。D.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论证充分,解决问题层面从原点、抓手、目标三个方面一一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遗产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对当下和未来的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借鉴意义。B.乡村遗产价值重塑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想要完成这个工程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C.活化乡村遗产需要政府、村民、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村民这一主体至关重要。D.让乡村居民享受文化遗产的“红利”,定能实现乡村居民的个体价值和朴素诉求。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民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民生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的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是深圳完成“五个率先”重点任务之一。“民生”一词源自春秋时期,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民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其指向是一定区域内群体人的生活,解决的是该区域内群体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深圳而言,就是全体人民的现代生活状况。由此,深圳的民生幸福是指深圳人生存发展的整体样态。事实上当下民生已从以往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样式,逐步拓展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样式。民生幸福标杆,是指在党的领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生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唯有如此,深圳才能够以先行示范的身份成为中国众多城市民生幸福的标杆的优秀代表,进而为全国提供民生幸福标杆的“深圳样板”做出有益探索。围绕“打造什么样的民生幸福标杆、怎样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这个主题,以新时代实现民生幸福为核心,以“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为主线,在不断扩展和升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系列民生幸福的范畴与概念、基本价值、主体与动力、目标与重点、布局与路径等方面,注重当下民生幸福的全面性和层次性。所谓民生幸福的全面性,就是既包括人员、区域、街道、社区的覆盖全面性,又包括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提升的全面性,也包括民生实践、思想和制度的发展全面性。所谓民生幸福的层次性,既包括低中高不同收入群体生活状态的总体区分为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品质民生的三大层次,又包括依据国家治理层级主导与推进民生建设的六个层次,构建起从市到区至街道社区的协调联动的多层级民生幸福标杆工作的“深圳样板”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生幸福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民生建设的互动中,正逐步显示出自身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对此,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需要把握好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民生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内涵丰富、时代性极强的时代课题。二是民生幸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探索,正是人民生活的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不停地循环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三是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是为中国特色的民生幸福事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深圳民生幸福标杆的建设成功经验不仅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加深层次的重要意义是为全国民生幸福事业发展贡献深圳方案和深圳智慧,启示和推动全国人民生活不断走向美好幸福,共同创造全社会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摘编自温宪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建设先行示范区》)材料二:补短板、兜底线、惠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创新发展,是民生幸福城市的应有之义。今年上半年,深圳公共预算支出超七成投入民生领域。今年7月,《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每个街道至少一家长者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至少一家长者服务站,构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来到深圳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符合条件者可被纳入保障房体系,其子女可享受义务教育。去年,深圳市政府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等开展补贴性培训26.5万人次,共发放补贴1.26亿元……“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包容。对儿童友好,是对城市未来友好,也是最真切的民生福社。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有儿童友好试点社区、街道、园区69个,儿童友好实践基地21个,儿童友好出行纳入全市慢行系统同步改造;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连续3年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食品安全是民生的基础。深圳先行示范,加快构建供深食品标准体系,通过研究制定严格的供深食品因体标准,发布300余项供深食品标准及系列评价细则,对330个重点产品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摘编自《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写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材料三:在哲学家的视野中,幸福在本质上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状态,是体现在人的物质生活内容、社会生活环境、精神生活境界和主观生活感受的一种生存状态。当然,这种状态的好坏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质量,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不仅指社会发展成果的量和质情况,而且还包括社会发展成果的享用和分配状况。因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人们的民生幸福,公共政策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和维护社会发展成果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保证和实现让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和合理分配。因此,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与合理配置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和道德诉求。(摘编自罗建文等《论公共政策设计中民生幸福的价值本质》)(1)下列对“民生幸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生幸福是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样态,新时代民生以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样式为基础,逐步拓展至其他生活样式。B.民生幸福标杆是高于一般民生发展目标的定位,深圳要凸显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民生幸福标杆的“深圳样板”做出有益探索。C.民生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是党与政府对人民更美好的生活需求的重视与关切,有利中国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D.民生幸福的好坏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质量,即社会发展成果的量和质的情况,以及社会发展成果的享用和分配状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时代,我国已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其核心是在不断扩展和升级的实践中,最终实现民生幸福。B.实现民生幸福既需要深度谋划和系统研究,又需要扎扎实实解决民生痛点,市、区、社区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应高度一致。C.增加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有助于改善民生,是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的重要保障、体现了社会发展成果的量和质情况。D.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生幸福的合理要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判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原则。(3)下列做法,不能体现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一项是()A.推动劳有厚得,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B.2020年城市新增就业人数增长到15万人。C.2019年深圳设立全国首个法定“企业家日”。D.深圳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今年将投入使用。(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体现了严谨性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深圳市在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过程中,如何体现“民生幸福的全面性”?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
本文标题:专题09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项复习(统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5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