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5-2《大学之道》配套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0075587)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大学之道》初读文本目录你们认为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古代文人眼中的理想社会: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陶渊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范仲淹: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课堂导入你们认为理想社会是什么样?课堂导入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品简介作者简介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初读文本重点字词:(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2)明:动词,彰明。(3)明德:美好的德性。(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止:至,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点字词:(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2)静:心不妄动。(3)安:性情安和。(4)虑:思虑精祥。(5)得:处事合宜。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初读文本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研读文本“三纲领”具体指什么?研读文本“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明确:“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研读文本研读文本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第一段起什么作用?重点字词:(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初读文本重点字词:(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初读文本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明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研读文本“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基础,做好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条件,“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研读文本“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是怎样的?研读文本明确:“修、齐、治、平”是《礼记·大学》的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在修其身。这四者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研读文本明确: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补充和发挥,“八条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修(善其身)外治(善天下)三纲八目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研读文本明确:观点一:我认为“大学之道”是讲修身的学问。“明徳”相当于《道德经》中的上德,也就是最上等、最高明之德,甚至可以说是接近、等同于道的德,而“明明德”的第一个“明”,以及“亲民”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把“大学”只视为修身之学,那第一个“明”就是探索、明了,而“亲民”也是对自身的要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探索、掌握明德,并要去亲近民众,把这些事都做到最好是修身的最高境界。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研读文本明确:观点二:我认为“大学之道”是指传道。“大学”不只是修身的学问,其根本精神在传道,“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可以理解为揭示、昭示,而“亲民”也是让“明德”去亲近民众。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于揭示明德,让其昭示天下,让“明德”去亲近民众,使民众都能了解掌握它。“平天下”就是让明德昭示于天下,使民众都掌握明德,人人都成为圣贤,那天下自然太平。《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拓展探究明确: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的境地。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明确: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拓展探究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大学之道》结束
本文标题:5-2《大学之道》配套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007558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48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