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XXXX226上形势与政策中国周边形势与国家安全
中国“大周边”与国家安全网络戏言1、美国:想打谁就打谁。2、英国:美国打谁我打谁。3、法国:谁打我我打谁。4、日本:谁打我我让美国打谁。5、韩国:谁打我我和美国一块演习。7、俄罗斯:谁骂我我打谁。8、中国:谁打我我骂谁。9、朝鲜:谁惹我我就打韩国一、中国周边形势(一)中国“大周边”的背景和困境(二)中国“大周边”的涵义和范围(三)中国周边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态势二、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目录一、中国周边形势(一)中国“大周边”的背景和困境(二)中国“大周边”的涵义和范围(三)中国周边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态势近五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大多盛极而衰。2010年,西方世界陷入经济危机,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一)中国大周边的困境从历史看,近代以来,成为世界第二者鲜有安然成长的。从现实看,中国面临比以往后发国家都复杂的地缘环境和时代特征。从自身准备看,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国际战略在整体和长远思谋中未来得及细化,就提前面临中国“上位”的情况。外界看中国的视角已变。中国要跨越当前这个关键的发展瓶颈期,内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外要国际战略转型。避免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往往以大战定未来的宿命,实现中国在和平中走向富强,我们需要朋友。中国的发展需要朋友中国的发展需要朋友。中国过去曾经靠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支持“穷哥们”搞民族解放的无私赢得了一批政治伙伴。也曾经靠虚心请教、诚心引资的开放赢得一批经济伙伴。更在共同挑战面前与一些国家协调立场互通有无,赢得了一批战略伙伴。今天,发杂多远的世界和远近交叠的周边,使中国的国际纵横之路更加需要平衡与精妙统筹。1.“大周边”概念的提出“大周边”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邻”的理解。“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说,远者来”的邦交思想“远交近和”与“远亲近邻”的战略与外交文化中国古典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超越传统地理范围局限,具有“大周边”外交的思想内涵。(二)中国“大周边”的涵义和范围中国政府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在“大周边”概念之中,“近邻”一般是指与我领土、领水、领海直接接壤的国家,如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国家;越、老、柬、缅、泰、马等东南亚国家;哈、吉、塔等中亚国家;印、巴、孟等南亚国家,以及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在中国延绵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上,与我接壤的有14个国家。“大周边”概念中的“近邻”“远亲”的含义则要超出静态、传统的“直接接壤”的局限,着眼于特殊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从战略高度与长远角度,进一步敞开通道,将视野扩展到虽不与我直接接壤,但有安全、经贸、能源、文化等纽带密切连接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等。“大周边”概念中的“远亲”海洋国家中的“邻距离”海洋是一条高速公路。参与高速公路环球之旅的国家,均被国际安全与国际经济两大体系的两端所连接:“宽广的海面是天然的交通道路,不太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又从大西洋到太平洋,遥遥数万里,甚至从东半球到西半球都能畅通无阻。”因此,海上高速公路所能抵达的国家,都是“邻国”。既然中日、日美、美俄能互为邻国,那么中美、中墨、中智、中澳、中新(新西兰)、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的关系也应该是邻国关系。这里,就2.周边在哪里?大国要发展就必须既经营周边又超越周边。那么,周边在哪里?周边不是身边传统意义的周边是地理上与中国陆海相邻的国家。但周边不仅仅是地理概念。如今的中国人考虑周边安全不能不考虑美国。如果扩展到经济安全领域,与中国发展息息相关的地区可伸展到非洲、欧洲、拉美乃至极地和太空。今天的周边是“大周边”,利益相关紧密的区域无论实际距离有多远,都给人以“很近”的感觉,周边不再是身边。周边不是全球美国的布局是全球性的,因为其有凭恃武力的霸权。中国不是美国,没有处在那种力量层级上,没有发展到能主动在全球布局的程度。中国的战略传统是防御性的。中国不是古罗马。张骞玄奘郑和中国的大周边理念是一个层层递进的体系,凡自愿与中国开展互利合作的国家及地区在这一体系内,但这一体系不是全球。大周边的三个场大国力量场亚太战略场新兴能量场大国力量场俄罗斯美国日本印度欧洲强国亚太战略场是中国要发展必须经营和超越的近周边。他们是中国地理意义上的邻国,以及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各个大小力量。这里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内部矛盾交错复杂,大国及中小国家联合的力量各有施展。条块不分明的亚太战略场给中国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纵横捭阖之策开展得好就借力而起,否则将出现层层牵绊束缚中国崛起。新兴能量场指亚、非、拉广阔地域上一系列国家和区域组织。他们资源丰富、人口年轻、产业和市场多有新兴亮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与外交突破的活力可能就来自于此。2.中国与“大周边”“大周边”涉及中国的文化、军事、能源、反恐、安全、经贸、公共卫生、禁毒、减灾等多个领域的对外关系及中国的总体外交。(1)对中国来讲,“大周边”地区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托、贸易往来与能源供应的重要渠道、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平台、政治增信与文化交流的对象。(2)“大周边”地区同时也是经济、金融、恐怖活动、走私、贩毒、偷渡等有组织犯罪及疾病、疫情、自然灾害等各类风险发散的重要途径。因而从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大周边”地区的局势是我国建国以来相对稳定的时期,尽管局部冲突时有发生,但大环境还是以和平、合作、发展为导向。另一方面,从经济、金融、灾害等非传统安全角度看,突发性危机事态常有发生。可见,“大周边”地带安全、经济、能源等战略因素的重要性,使之在中国总体外交布局中,上升到“周边是首要”的高度。因而,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也上升为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与基本目标之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营造”: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呢;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作为,有为才能有位呢?从探讨的角度看,作为“大周边”外交,可以考虑如下因素:美国不是亚太地区的“观众”,而是“主角”。美国不是亚太地区的“观众”,而是“主角”。在战后半个多世纪中,在整个亚太地区,无论是从小周边还是从大周边的角度看,美国的影响力都占据优势,并因之主导安全、经济秩序,显然是个局内人。可见,美国是亚洲各国以及中国的特殊“邻国”。因而,中国与“大周边”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中美邻”三角关系,美国因素在周边安全中影响颇大,中美关系远近,对周边力量组合有微妙的催化作用。换言之,“邻”是中美两国共同的战略舞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与周边国家的关系。3.“大周边”地带的力量组合“大周边”地带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所重视的“两洋一带”(大西洋、太平洋、欧亚大陆)相重叠。几年来,国际经济重心、地缘政治中心、国际矛盾焦点及军事力量重头逐渐转向亚太,受国际战略格局变动之影响,“大周边”地带各股力量的离散聚合,形成了深刻、复杂的态势。“大周边”地带的力量格局基本上稳定,但国际战略格局变化及大国关系调整,给“大周边”带来了新情况。“9·11”以来,“大周边”地带各股力量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组合、重新洗牌的“流动”状态之中;互动、组合、重叠;再互动、再组合、再重叠。这种不断洗牌是由美国全球兵力大调整、大国关系变化,以及区域内国家的地区认同意识增强等多种因素促成的。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外交政策取向:(1)以主导权竞争为平台,美、日、俄等力量加大对“大周边”的战略关注与投入,彼此对地区政治、经济主导权的争夺加剧,并再次牵动了力量的分化组合。俄罗斯对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一线也有明显的外交进展。(2)以传统安全合作为平台。美国军事上的“脱欧入亚”使地处“大周边”的各国在美兵力布局中的位置出现变化。在东北亚,美新军事安全战略与日、韩既有契合的一面,也有悖的一面;在东南亚,菲律宾、泰国被提升为“非北约盟国”。“9·11”以来,美国的军事力量几乎都是沿着“动荡弧”地带展开的,反恐战争打响之前,美国“前沿展开、双边同盟”的亚太安全战略正在向互相“联网”、多边“升级”转变。换言之,“动荡弧”在演变为“基地弧”,并带来一系列国际关系变化:如美日韩三边关系在军事合作领域的深化;美日澳三角呼应关系的加强等等。(3)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平台,展开反恐怖合作。“9·11”以来,“大周边”地带亦是“恐情高发弧形带”。从高加索到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我国周边地带成了恐怖活动高发地带,被“感染”的可能性颇大,各国面临的安全成本在不断增大。美、俄、印、巴及东盟国家正在修改国家安全战略,以应对威胁对象的变化;调整军事建设原则,组建反恐专业队伍已势在必行。中国与上述国家在反恐领域有一定共同利益。特别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已成功地举行了反恐联合演习,进而促进了政治关系发展。(4)以防扩散合作为平台,突出共同利益,维系合作关系。除长达十年之久的朝核危机久拖不决外,韩核问题、伊朗核交涉,以及日、台的核扩散危险,反映出各国(地区)拥核保安的心态及核环境的恶化。中美在区域核不扩散问题上有共同利益;中韩在朝鲜半岛或东北亚无核区问题上观点接近一致。(5)以经贸合作为平台,“乘龙骑象”,加大对中印的经济、贸易合作,从而形成了多头的经济阴晴。各股力量基本上是在维持对美、日传统经贸渠道的前提下,加大对中印的经贸关系。近年来,国际经济界有所谓“CD”经济的说法,即“大周边”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中国经济(CHINA)与数码经济所驱动。哈、蒙、印、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对华经贸往来加大,搭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快车。此外,中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深化双方的贸易依存度,用经济杠杆增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关系。(6)以能源、资源竞争为平台,形成了新的石油政治格局。“大周边”地带有很多富油、富矿国和地区,如中亚、里海、高加索、俄远东地区、伊朗与伊拉克;但同时美国在加强战略控制力,俄罗斯在提升市场影响力,日本在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大垄断公司大力拓展业务,不少产油国各找“门当户对”的大国合作,以致形成了利益交错的竞争格局与政治关系的演变。此外,马六甲通道,克拉地峡引起相关国家的竞争。如中缅泰印围绕油气输送管道的整合,俄日以能源合作为契机加快互动,中哈签订能源合作协定引起中国与中亚关系的互动。俄、日、印等挺进中亚,围绕能源产地和油气管线走向的竞争激化。(四)各国的外交走向1.处于“邻距离”范围内的“一超多强”:美国、俄罗斯、日本等无一不是“大外交”的老手,都在博弈左右周边安全总态势。“大周边”概念与美国、俄罗斯等国提出的“亚洲北约”、“大中东”、“大中亚”、“动荡弧”、“稳定弧”等构想,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蒙古的“多支点外交”与“第三邻国政策”部分重叠。2.以美国为例,美具有深远的地缘战略和大国战略思维。谈到“大周边”安全格局,就不能回避美国因素。周边局势波动、起伏的原因离不开美国。“9·11”以来来,美军事力量先后进驻中亚、高加索、南亚、东南亚等美全球战略的软腹部,“反恐战场”与美长期觊觎的战略要地相重叠;军事重心向欧亚大陆的中、东部转移,并推动美日韩、美日印等建立某种战略呼应与合作关系。特别是美国部分外交官员与学者鼓吹在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东等地建立一个基于“民主价值观”的防务合作组织,进而将大西洋两岸的“老北约”与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新北约”联结为一体。不能说没有长远的战略考虑。日本于2000年前后提出过“丝绸之路外交”,欲将中亚当作其欧亚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和俄罗斯背后掌握对方”。2004年底制定的《防卫计划大纲》居心叵测地提到,“从中东到中亚的‘不稳定弧’地区的稳定对日本来说极为重要”,强调了在美居全球兵力调整背景之下,日美重新分担任务的重要性。此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日本对中国与邻国双边关系及多边关系之进展感到担心,并称“中日对亚洲支配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无论是中美日关系、中美俄关系、中
本文标题:XXXX226上形势与政策中国周边形势与国家安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0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