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白杨礼赞教案【汇集4篇】
白杨礼赞教案【汇集4篇】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在新学期开始前必须准备的教学资料。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撰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必要途径。您是否对编写教案课件感到困扰呢?下面编辑将为大家分享的“白杨礼赞教案【汇集4篇】”,希望能帮助大家打造更强大的自己!白杨礼赞教案【第一篇】一、说教材《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三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草原这课的重点是体会优美的语言,本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二、说学情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别,有的放矢,让每名学生在本节课各有所获。三、说教法根据学情我特制定本文教法如下:1、读书指导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3、直观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出示白杨树图片,直观形象的展示,有且于学生对白杨树特点的理解。四、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自读自悟法、朗读感悟法、圈点批注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五、教学程序根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感受风景美与人情美;(四)总结拓展〈一〉谈话激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开课之初,通过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首先出示生字。书写上的疑难字“疆”,“陷”。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让学生选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一环节,所以我分了以下几步完成教学任务:(一)体会白杨树特点《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提出主线问题: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并将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此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圈画批注”。如:重点词语,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批注可以一两个词即可。2、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汇报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高大挺秀,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重点词语理解白杨树“高大”“笔直”外在特点。进而从这些外在特点体会它“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强执著”内在品质。这样本课的重点也就突破了。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白杨树特点的这段话。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二)体会人物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理解边疆建设者也要有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和坚强执著的品质,这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不谋而合。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样“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个难点也突破了。有了上述铺垫,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写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孩子写一写“我心中的白杨”,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有利于迁移内化所领悟的写作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白杨礼赞教案【第二篇】《白杨礼赞》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是1篇传统课文,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初二学生已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白杨礼赞》是1篇文情兼美的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文的三维目标是:1、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2、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3、学习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节课重难点的突破主要依靠“练读”、“悟读”、“品读”的朗读设计。“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读”法上产生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我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也让学生感悟到直观美与语言美。本文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因为写作时间早,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大,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文章主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时代背景在注释中有介绍,让学生自主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三)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习惯上的教学,总是在学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时,教师提问问题或者提出要求,会打乱学生的思绪,得不偿失。所以听录音的过程,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欣赏,并漫步巡堂。听完录音之后,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理解:感情朗读。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老师提示朗读要求:感情基调、轻重缓急、停顿。在这一过程之后,进行小组合作研讨,教师以提示的方法帮学习小组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五)请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杨树之美的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下列问题:1、作者给文章取标题为“礼赞”,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这两个题目,目的是引导出学生领悟“白杨树不平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能表现白杨树美或不平凡的语句来么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的情感。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诵读会发现白杨树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征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语句、词语也就随之被发现。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作为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就是体现这一点。白杨礼赞教案【第三篇】知识与技能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白杨树的特殊感情。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要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重点难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学法指导】【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思想感情。3、划出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二、作家作品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
本文标题:白杨礼赞教案【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7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