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汇集5篇】
1/21六年级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汇集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六年级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汇集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年级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第一篇】1、放大镜。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2/21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3/21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四、小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4/21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5/21学记录本上。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3、自制食盐等晶体。教学过程。6/21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7/21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2、制作我们的晶体。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3、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8/21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2、我们自制显微镜。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三、小结。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目标。9/21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这是。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10/21(或书上13页)。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四、课外作业。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目标。11/21六年级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第二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3.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4.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教具准备: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平台、提供学生上网帐号。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2.初学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预设]。这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12/21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一)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预设]。感受:a、贫穷b、勤劳c、辛苦(危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练习]。(出示课件)学生进行练习。师小结。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2.生讨论、交流。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5.学生交流。四、总结升华。1.小结全文。2.总结升华。13/21六年级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第三篇】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预案: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3、这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师述
本文标题:六年级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课时【汇集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9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