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八年级物理教案及反思【5篇】
1/20八年级物理教案及反思【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八年级物理教案及反思【第一篇】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2、学会使用酒精灯。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重点难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和;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没有一定的;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和。3、酒精灯使用:1酒精灯的温度最高,应该用加热;2绝对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应该用去点燃;2/20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盖灭,不能;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扑盖。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于那种状态与有关。5、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的性质制成的。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温标,该温标是由国物理学家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符号是。7、0度的规定:。8、100度的规定:。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只含液态成分的有,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它是根据的性质制成的。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5、―20℃的正确读法是()a、零下20度b、零下摄氏20度c、负20摄氏度d、零下20摄氏度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3/20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b、相同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移动;(填左或右)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0c;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会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答。(填会或不会)八年级物理教案及反思【第二篇】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4/20功率。教学重、难点: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2、功率的计算。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ppt课件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min、乙用了12min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通过总结归纳得出: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5/20功率如何定义?物理学中把一段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这段时间的比叫做功率。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击,钉子就不再下陷。让学生找出以上力学现象中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并播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录像,通过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我们又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该实验的实验理念是什么?”让学生得出验证伽利略6/20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让学生观看flash演示,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分析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7/20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在讲授惯性知识点时,我先以开车撞墙的趣图,冰上运动的力与美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着我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两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得出了惯性的定义,并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也具有惯性的录像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惯性知识得到“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升华与提炼。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惯性,突破解决了: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这一教学难点。6、强化惯性利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后组织学生观看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动画、录像,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8/20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八年级物理教案及反思【第三篇】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一)导入环节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2、光线如何表示?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二)新授环节1、光源:(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9/20等。(charutupian)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研究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分类: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a、太阳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2)、按光的激发方式分:冷光源和热光源。a、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白炽灯、弧光灯等)。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10/20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线度。2、光的直线传播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和路径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标明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2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3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光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3、影:(l)点光源的影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是半影,比较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注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11/20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背面留下影子。4、关于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很多,例如日食月食现象: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5、光速:光的传播速度。1)、真空中的光速: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均为:c=3.0×105km/s=3.0×108m/s。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km/s=3.0×108m/s。3)、光在其它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与媒质性质有关外,还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点与机械波不同,机械波的波速仅由媒质的性质即密度、弹性和温度等决定)6、光年:12/201)
本文标题:八年级物理教案及反思【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50289 .html